音乐——心灵深处的声音 让孩子变美的使者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陈莉
[导读] 音乐是直击心灵的艺术,但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传统、经典的音乐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
        陈莉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
        内容摘要:音乐是直击心灵的艺术,但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传统、经典的音乐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本文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情绪情感等深处解析其根源,并提出通过音乐教师的个人魅力、音乐教材的选择、音乐课堂内部教学、课外渗透等方面来改善这一状况。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心灵深处  美的使者  声音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培养人的活动,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属性,但是,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还肩负着审美性的职能,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每个高中学生几乎都喜爱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可对教材提供的作品、音响资料引不起兴趣;教师的介绍打动不了学生的心,课堂气氛沉闷;欣赏音乐过程中学生没有美感体验,是被动的学习,存在一种“假聆听”现象。这样的教学违背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原则,教学目标也就无法达成。
        新世纪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似乎一脚就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地更新,角色也在悄悄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憧憬着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期待着自己撒下革故鼎新的种子,使其沐浴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孕育吐苗,拔节成长……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可是,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呢? 如何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一  兴趣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的前提。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喜爱的、关注的,同时又是精美的、经典的音乐作品来赏析,并通过 “课堂音乐会”这把钥匙,开启学生对世界和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与激情之门。我们常说,要把孩子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这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注孩子们,更重要是从心理的角度和高度关注孩子们,课堂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孩子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中,更能让孩子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生活是音乐的源泉,生活也是教学的源泉。如教学中的难点切分节奏,学生往往不能掌握,但是电视里的一句广告词“酸酸的”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应用了切分节奏,从学广告词到学节奏,学生掌握快,兴趣浓。
        如在教《落雨大》一课时,我让学生运用音乐材料模拟自然界的声响,我准备了一些物品:纸、塑料袋、空矿泉水瓶、米、细沙、水、杯子等,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运用这些物品作为声源,教室里响起了:风声、雷声、雨声等。他们揉搓塑料、纸、吹矿泉水瓶口表现风;用沙和米放进矿泉水瓶晃动来表现雨声,有的同学还有所创新,运用自己穿得雨衣揉搓发出沙沙雨声……自从这节课后,学生的兴趣一下高昂起来,时不时地拿出自己由废物改制的乐器:用啤酒瓶盖穿起来当串铃,用易拉罐装满沙当沙球……对于学生的作品我总是给予欣赏和鼓励,并把他们的作品在音乐教室里展览、表演,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接纳,心里是由衷的高兴。


        无论是语言节奏还是自然节奏。都源于生活,采用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方法,能让儿童主动参于到音乐学习中来,回归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
二  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孩子心灵深处的渴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满怀期待的尊重每一名学生,真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你的表现太好了”,“你真的太棒了” 老师们发自内心的欣赏、赞扬,连听课老师都融入到这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了。
        音乐是听觉的享受,同时也是道德教育。音乐课作为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怎样根据作品具体特点,激发情感,进行道德教育,每位老师的课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而我原来则具体在教会学生一首歌上,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音乐的素养上真的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音乐教师担负着重要责任,我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学习,不断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音乐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提高自己音乐方面的修养,让孩子们在“乐”和“情”的结合中获得美的感受,从中陶冶情操。
三 生活化的课堂是心灵感情的升华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恬中去观查感受、体验、反思,并用 ‘“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恬,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以我为主,漠视他人”是现在少年的普遍心理缺陷。引导他们关注身边最寻常的事、最普遍的人,并让他们从中体悟出心灵的感动,也许是填补那份缺陷的好办法。
        德育教育须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案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善于及时进行精辟恰当的处理并及时抓住了这一生成性资源,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引导,会收到双倍的效果。
四 给予多种鼓励,满足学习需求是孩子心灵的良药
        要让学生充满信心,轻松愉快地参于学习,就要不断给予多种形式的鼓励。如在上学期音乐考试中,有一位男生选择了歌曲《螃蟹歌》进行演唱,我为学生伴奏,可是这位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节奏、速度很不稳定,而且还出现了严重的走音现象,没唱几句就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他本人也顿时满脸通红。面对这样的情景,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从同学们的笑声中老师明白了大家听得都很认真,而且你们的听觉也很敏锐。刚才这位同学的演唱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位同学的音色很不错,如果能准确地合上歌曲的旋律,他的歌声一定很动听,我们再让他表演一次好不好?”在第二次的演唱中,开始这位学生的情绪还是很不稳定,于是我轻轻为他伴唱,这时靠近的几位同学也轻轻地哼唱起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慢慢地找到了感觉,最后终于能够独立、流畅地完成歌曲的演唱。他的歌声赢得了同学们的肯定,此时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成功的微笑。
        一把伞可以撑起一个天空,一种理念可以支撑一个事业,而一个教学可以哺育一个生灵,在新课程的春风吹拂下我们何不为学生撑起一把心灵的滑翔伞呢?小小的三尺讲台,却是一个完美人生的发源地。在这块平凡又不平凡的土地上,如何培植支姹紫嫣红的花朵,是我们这些园丁应该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的工作注定了就是浇灌和培育,那么,就让我们精心洒下甘霖,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让他们带着自信,带着希望而腾飞!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音乐课程标准》
3、孙奎浩:《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