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李文元
[导读] 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国人民精神的根源,是中国人民的灵魂。
        李文元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
        摘要: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国人民精神的根源,是中国人民的灵魂。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存在,中国人民才可以在几千年的时代洪流中依旧赫然耸立。通过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将帮助我国的众多大学生学会区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从而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本文来简单的谈一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课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意义
        1.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的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由此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发展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它作为文化软实力所起到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么青年一定是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我国的国家统计局将15-34岁的人界定为青年,中国共青团将14-28岁的人界定为青年。那么中国高校的大学生一定是青年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意味着,要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不能忽视了大学生群体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2.国家需要优秀的建设者与继承人
刚刚提到,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祖国的继承人。那么我们都明白,祖国的继承人只有足够的优秀才能将我们的国家建设的越来越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也才能够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败。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恰好能够使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不断的进步,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灯塔”。下面简单的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儒家是支撑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精神,当我们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它时,这其中确实掺杂着腐朽落后思想,但也有一些积极之处,对当今“如何做人”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比如儒家人讲求忠,现阶段它可以表现为忠于国家、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集体和组织、忠于祖国的人民等等。也就可以帮助青年树立爱国主义的意识,坚持党的领导,时刻心中想着人民,争取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我国的古代中还非常注重“信”的作用,将“信”刻在大学生的心中,可以促使他们成为诚信的人,引导他们对自己、家人、朋友、集体甚至国家社会诚信。这不仅仅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对国人在外国的形象以及中国的诚信社会建设都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将“气节”引入他们的观念,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对当代人民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让大学生群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能够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继承人。
        3.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效率
目前我国的许多国家政策国家思想的理论来源都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甚至是一点也不了解,那么思政课上他们会很难有效的理解一些国家的方针政策所实行的根据以及他们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这样一来,高校思政课上的课堂效率就会明前较低,思政课开展应起到的意义在现实的思政课中也会大打折扣了。反之,如果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足够的了解,课堂效率会大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存在的目的也就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意义
        二、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一共有两大问题。首先,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只有很少人能够做到既精通于思政理论教学又能够游刃有余的掌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我国分科制度带来的影响,许多的知识分子“专攻一科”,也就是对他们所处的领域或所从事的事业的研究会相对来说更加的“上心”。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国的许多的高校教师不能够兼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我国很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过于依赖于书本教学,将书本上的知识读一遍给学生听,期末的时候划一划要考的重点确保大部分学生通过期末考试,这变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多的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死板的将知识强硬灌输给大学生们,使本来就对思政和中华优秀传统不感兴趣的学生对其更加的抵触甚至是产生厌恶的心理。并且一部分高校教师没有积极的进步思想,将自己作为青年灵魂导师的责任于不顾,那么他就更无法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
        2.学生方面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比较集中和突出了,一共存在以下这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对学习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能够有足够高的思想认识。在当今的高考背景下,许多的家长和教师打着“到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不用学习”的旗号来教导孩子在义务学习和高中的阶段刻苦努力。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受这样的思想影响,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大学的阶段不够重视学习,很多人也仅仅是对自己的专业理论课起到重视,他们认为思政课没有什么意义。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在自己步入大学之前就没有去系统的学习了解过,抱着“一知半解”的态度,又怎么会知道它存在的重大影响。第二,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不够了解,在思政课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会让他们更加“懵”,更加听不懂那些思政理论。我国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处于努力积极学习文化课知识的阶段,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无暇具体系统的学习的。在不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会降低课堂运行效率,也很难达到推行思政课的目的。第三,是学生们对思政课本身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感兴趣。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呈现的更多的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再加上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这很难让他们提起学习的热情,过多的是想着期末好好的死记硬背那些理论知识保证他们自己可以不挂科并且顺利拿到毕业证书。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从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问题来看,解决的措施也应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高校和教师方面。高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所在,对自己学校的思政课堂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够敷衍了事。教师更应该去关注自己的思想状态,明确高教教师是灵魂导师的概念,做到以生为本,对自己的学生足够负责,积极进取,做好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的重要工作。教师更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主动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让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学生方面。学生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知道”大学不是娱乐场所”这一点,利用大学的时间努力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不能够仅仅追求不挂科。大学生也应该知道学习的意义以及对思政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足够重视,主动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些方法喜欢上理论课、渴望学习思政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束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进高校的思政课堂无论是从文化本身的传承以及思政课本身来说,还是从国家的人才培养上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还在发展的路上,是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出现问题时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的去尽力解决就好,相信在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课堂这一点上,只会越进行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小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探析[J].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4 (4) .
[2] 李国娟.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 教育探索,2014 (12) .
[3] 王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的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
[4] 刘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实然状态与应然态势[J]. 唐都学刊,
2011 (1) .
李文元,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从事学生德育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