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培养中职农村学生工匠精神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夏荣华 蒲波
[导读] 中职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应试教育、手机游戏等因素影响,其劳动素养有待提高。
        夏荣华   蒲波
        重庆市潼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中职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应试教育、手机游戏等因素影响,其劳动素养有待提高。劳动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平台,工匠精神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引。中职学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主题活动、能力培训、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培养农村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引导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农村学生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专注、坚持、严谨、敬业的态度与品质。中职学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数量多、比例大,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职学校育人成效。本文从劳动教育出发,探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新路径。
        一、中职农村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剖析
        劳动素养指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劳动精神则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对200名中职农村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总体劳动素养水平偏低,劳动精神缺失:有76名同学出现过浪费饭菜、乱花钱等现象;45名同学表示劳动太累;61名同学基本不会做饭菜。究其根源,主要如下:
        (一)农村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青壮年长期净流出,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的劳动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一是大量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祖辈溺爱之中,缺少父母监护教育,无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农业生产对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学生少有机会参与其中,其生产劳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基础教育学校仍旧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学业成绩被人为地排在了第一位,劳动教育长期被忽略甚至放弃,造成学生普遍缺失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一片空白。
        (三)手机游戏的危害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手机游戏用户规模高达5.29亿。手机游戏在中职学生中几乎泛滥成灾,导致他们身心健康受损,不愿顽强拼搏,不想流汗吃苦。
        二、劳动教育、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
        (一)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对于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平台
        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共性,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则揭示了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的个性,是成就优秀劳动者的必要条件。有组织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出学生劳动精神,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长期的、踏踏实实的劳动磨练,则能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
        (三)工匠精神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引
        与普通中小学不同,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不能脱离青少年的成才愿景,也不能脱离企业的人才需求,更不能脱离我国产业的宏观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引,是切合中职学校办学特色的高层次追求。
        三、以劳动教育培养中职农村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解析
        通过劳动教育把中职农村学生培养成具有劳动精神的合格劳动者,进而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劳动者,中职学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专业技术教育着力点,从主题活动、技能培训及校企合作三方面探索培养路径。


        (一)厚植工匠情怀,通过主题活动实施劳动教育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系列主题活动,提升农村学生品德修养,鼓励他们用工匠情怀去做好每一件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1.线上观摩。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开设人物故事、技艺分享、作品展示、在线互动等劳动观摩课,组织学生向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学习。
        2.线下实践。通过班务劳动、寝室整理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强化劳动体验,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劳动服务。比如,艺术类学生进行文艺展演,汽车专业学生提供汽车保养服务,美容专业学生提供人物形象设计服务等。这些志愿活动能够帮助他们用更开阔的眼界来自我提升工匠精神。
        (二)突破专业边界,通过技能培训实施劳动教育
        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突破专业边界,从广度和深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增大农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由度。
        1.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学生同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殊潜质。中职学校打破专业界限中,以“兴趣班”“课外活动小组”“专业社团”等形式对更多的学生开展常用技术推广培训,可有效扩大知识面,掌握并体验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从广度上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课程,具有成本低、艺术性强、群众基础好的特点,特别适合农村学生的生活氛围。可以将这一活动推向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让他们在用心打造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实践表明,“兴趣班”更容易产生技术能手,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技术高级培训。面向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行高等级专业技术培训,可以从深度上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比如汽修专业的发动机,是一项工艺难度较大的专业骨干课程,但课程教学只能控制在有限学时范围内。普通学生大致能掌握到基础知识,远远谈不上精通。为此,中职学校可优化教学资源,遴选有潜质的农村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鼓励他们在技能大赛中一展风采。这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在深度上的拓展,也是最具特色、最有实效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培养农村学生工匠精神最高效的手段。
        (三)拓宽育人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劳动教育
        校企合作为农村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体验场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劳动的价值,更加深刻认识技能的宝贵,更加透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1.师徒结对活动。企业遴选业务能力强的技术能手对农村学生进行“传、帮、带”,采取传技能、教方法等方式,让工作经验欠缺的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2.岗位轮换模式。在企业内部之间、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岗位轮换,可增大农村学生与企业岗位接触面。学生通过与优秀员工交流互动,能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习得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从而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3.校企共评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表彰优秀,督促后进。比如设立“优秀员工奖”“最佳进步奖”“劳动之星”等表彰项目,举办劳动技能大赛、校企联谊会等活动,扩大劳动教育成果,巩固校企协同育人成果。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职农村学生数量庞大,情况复杂,对他们有效培养涉及到万千家庭的幸福快乐,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工匠精神是一个时代命题,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劳动教育培养农村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摆在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路径,才能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丽红,丁建安.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4-30.
[2] 乔东,萧新桥. 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9-04-30.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提升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4)和《农村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3)课题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