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四中学 131500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得学生得到更多。所以,初中教师在生物教学的实际开展中,就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进来。以此实现教学的完善和优化,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
关键词:生物教学;合作学习;策略探究
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然而,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培养来形成。教师不应该继续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昧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的学习兴趣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生物合作学习的现状
1.选择的内容不恰当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十分广泛众多,但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能够应用合作学习,有的内容是与合作学习相悖的。而对于生物实验的学习,就比较适合合作,因为实验知识分为好多板块,而且需要学生研究试验过程、现象。
2.学生的独立性低
合作性学习同样是存在弊端的。一方面在小组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也有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小组都能全面监督到,因此存在个别小组中的学生水平会走向更大的极端。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发展到了更低的水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个别组的学生存在划水的行为,降低了自身的学习效率。长期以来。学习水平低下的学生会逐渐对小组产生依赖。反正学习小组中有会的人,我会不会就无所谓了,他们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而且这种依赖性很难改变,在往后的学习中,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的不集中,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的困难。
3.课堂气氛不和谐
对于合作学习,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每一个学生,在自制的能力不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时,对于有些同学,即纪律性比较差的,往往把参与讨论作为理由,找别的同学谈一些与生物课程没有关系的话题,例如,在讲授“细胞的增殖”时,教师组织学生对细胞分裂的每一个时期的特点进行讨论,而在讨论的过程中,里面夹带着与课堂内容没有关系的话题,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下,而教师对其也不能实施积极管理,以及对其阻止的力量过分,这样起到了反作用,使得一些积极进行合作学习的学生变得冷漠了,而教师对这点没有办法解决,造成课堂气氛的不浓烈,阻碍了合作学习的发展,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根据这一现象,教师依据计划对其进行分组,即在每一个小组中,穿插加入一个守纪律的同学,让其约束其他人,即“投机取巧”的。
4.效果评价的不及时
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它除了能加大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能强化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促进生物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某些具有特殊的心理,学生在进行评价时,往往形式化,在实际的评价中,一律给优,这样的评价变得有名而没有实际效果,阻碍了合作学习的教师与学生的进步,根据这一现象,生物教师针对合作学习,应随时给予效果的评价,这里包括:结果性的评价、过程性的评价,从而把评价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二、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1.基于合作学习,加强技能教学
新课标规定,生物课程是中等教育统一开展的,应该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目标,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学科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所以,在合作学习当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也应该不断地追求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应该成为课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例如,在讲解“水中动物——鱼类”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你知道水中动物一共有多少种类吗?”“水中动物是依赖怎样的方式游动和生存的呢?”让学生互相探讨,使得课程的氛围活跃起来。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在屏幕上播放部分鱼类,并继续对学生引导:“鱼可以在水中生活所具备的特征有哪些呢?”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假设,并在后续中针对“鱼鳍功能的探索”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得到鱼鳍的作用和功能,让学生在这其中互相合作和协助,掌握更多的技巧。
2.基于合作学习,展现学生本位
在生物教学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借助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不断地突显学生在课程当中的主体地位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程中的小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更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以独立的方式开展自学,需要独自地面对学习当中的困难和瓶颈,特别是在遇到一些较难的问题时可能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停滞不前,导致其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这些都是可以借助合作学习改善的。例如,在开展“叶下表皮的观察”这一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要做到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不仅需要对显微镜进行调试和组装,也需要对表皮装片进行制作,并要借助高倍镜和低倍境观看,并需要对仪器进行整理,学生是很难自主地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的。所以,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模式当中明确分工,共同对知识进行探究。这样就会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合作的魅力,使得新课标的要求得到不断的落实。
3.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根说:“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3]生物知识和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初一的学生对生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对生物现象产生的疑问较多。对于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他们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基本的实验本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物重点,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实践环节,寓情于景,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在“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这两节中,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植物的种子带到学校,由老师带领,小组合作进行培育。学生可以将种子种到学校专门的实验地上,也可以自己带花盆种上,然后放到教室的“生物角落”。实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各小组将种子放在培养器皿进行实验,并贴好实验标签。这一过程让同学们做好两组准备,形成对照试验,使得学生在课本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具有实践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实验探究法,即: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加强学生整体学习的系统性。
4.重视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报告,并让学生撰写交流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可以根据各自的部分完成小组实验报告的汇总。比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时,实验结束后,学习小组可以根据实验名称、实验原理、实验仪器与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进行报告的撰写。其中,实验讨论尤为重要,是整个实验的精华部分。
三、结语
总之,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讨论的进程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养成了学生的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徐益苗.初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5):148-149.
[2]牛淑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