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一中
摘要:中学时代见证着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生命进阶,这个时期也是学生生活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内在身心的各种变化,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言行多倾向于叛逆甚至极端。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改变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而当借此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识别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利用心理教育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会出现诸如效率低下、理论研究薄弱和专业水平低下的问题。道德和法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作为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初中生容易出现自卑感、孤独感、疲劳感,情绪冲动和其他不良心理。这些现象可以通过道德和法治课程、心理健康教学和咨询课程得到有效缓解和改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品格,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符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到: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以看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中,不仅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且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的要求。
(三)两者的内容非常相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调节情绪以及与父母,老师,同学等进行正确的沟通。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渗透到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更好地处理与他人,团队,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缓缓渗入
引用时事广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分析当前的政治观点,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的现实并将其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与他人友善相处,使学生通过展现自我来获得有关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逐渐摆脱叛逆和极端主义等不良心理。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典型案例,使用这些典型案例来感染学生,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要独立,具有勇敢攻艰的意志,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渗透方向如下:
1.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科目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生成学习兴趣,以提升教学效果。还当及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认可,使他们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那些思考不出结果的学生,也当给予他们鼓励,如果只是否认,则会轻易损害他们的心灵,并使他们不愿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回答问题。
2.指导学生认识并接受自己
如果不了解自己,则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人们总是在前进,在不断地塑造和认识自己。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想了解自己并突破自我。但是现阶段,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自己,那么心理问题将开始萌生。老师和家长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的日常行为,以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并正确地接受自己。
(二)亲身实践,真情感化
1.丰富自身知识
教授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的目的不是要教学生应付试卷,而是教学生填写毕生的“答卷”。老师是学生的领导者,所以应该在教科书和经验之外不断学习。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课外知识,都需要涵盖,以创建完整的知识系统。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行为,教育心理学等。为了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这意味着合格的老师必须精通深厚的知识,拥有出色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免落伍。除此,教师应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每个要点,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而后以一种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教给学生。要获得课外知识,教师应集中精力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知识并提高对知识的敏感性。充足的知识储备为道德和法治教学提供了足够的信心,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学生问题,缓解因知识和生活现实而产生的学生叛逆心理,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
2身教重于言教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采取积极的行动感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例如,教授“师生情谊”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是如何将学生视为朋友,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或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和生活条件的。通过举例说明,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如,在介绍关于劳动的内容时,教师就可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一次“不怕脏不怕累”的大扫除活动。在工作中,教师应以身作则,承担起重大责任,并主动去做又脏又累的工作,例如清除垃圾和洗拖把等。同时,还应该帮助其他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则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勤劳卫生、勇于承担责任等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目的。此外,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的内容组织活动。例如,讲授“做负责任的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相关的社会话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家校合作
父母通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且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是,无论父母多么忙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老师和父母共同努力,二者相互协作、相互沟通——老师及时通知家长学生在校的情况,父母及时告知教师孩子回到家中的状况,从而共同协商观察找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具体的解决方案进行沟通和商议。在青春期,学生经常会有反叛的心理,造成了与老师和父母之间的鸿沟。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或表达自己的不快和困惑,或与大家分享快乐的事情......与同伴交流时通常会更诚实,而少有心理和代际差距。
简而言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是对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它符合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改变其反叛和极端主义等的负面心理,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师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更新观念,丰富知识,而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规划教学,最后通过家校合作,合力扶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同时优化、有效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勇.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版),2018(12):108.
[2]车俊龙.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才智,2018(34):175.
[3]刘燕华.论新世纪教师的形象塑造及职责[J].美与时代,2002(14):84-85.
[4]张庆丽.如何使初中思品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4(1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