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牟家镇中心小学 638500
摘要: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正式讲解教学内容之前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可能意识到预习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许多数学教师只是通过分配数学作业来展开预习教学,简单地告诉学生明天要学习什么,所以今天要预习。预习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甚至只是口头上的,没有被学生认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预习教学的方法与指导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教学;方法与指导
有著名教育学家曾表示:“预习不仅限于了解人们尚不认识的事物,更准确地说,它包含了所有获取知识的方式。”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并不容易。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提供所有现成的知识,因为那样学生就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一事项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习材料的讲解让学生获得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在教室里教学生数学知识的传统乏味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步。预习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非常重要,这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学效率的必要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学前预习的习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预习方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能施展开手脚,让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想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进行数学研究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1.数学预习的教学意义
(1)从数学教学方面的师生关系来看,学前预习是学习主动性向学生转移的体现。在教师创建预习主题的同时,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领域就被引入了。学生想“让我先尝试”,从而无形地将学生推向了更加靠前的学习位置。
(2)从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学前预习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预习是一种知识和心理准备状态,是在课堂上建立起相应思维的良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查看他们在预习中的情况来找出他们不了解的地方。这显然会增加课堂输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预习期间,学生可以理解所要教的内容,注意各种容易混淆的问题。课堂上的针对性介绍,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讨论。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且专注地听课。这不仅节省了不必要的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从发展学生的独立能力的角度来看,课前预习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一节课大概有40分钟的时间,要有教师讲解问题和学生的讨论练习,因此学生只有很短的时间来阅读教科书。在上课之前,学生应该了解课本并在学习之前完成对某些基本问题的了解。不提前阅读课本,学生就不可能向教师提问或与同学讨论,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在课前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本。有了这样的准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会提高。
(4)班上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都不同。在预习中,一些学生了解了知识,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一些学生有一些了解;一些学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这很正常。但是,他们将他们的观点和疑问都纳入了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选择几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前状况,以便他们可以理解上课期间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2.建立有效的预习方案
(1)创建“五步预习流程图”
阅读教科书:按顺序阅读“什么是基础知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使用它(首先查看示例,然后总结方法)”。阅读时,需要注意用笔标记要点并弄清困难之处。
实际学习:根据学习内容自行完成折叠,绘图,着色,测量,计算,剪切和书写等操作。
尝试练习:尝试做教科书的基本练习。练习的次数和难度由学生根据他们的个人学习能力,当天的基础和学习量来确定。
提出问题:标记为“?”以指出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写下问题,尝试不断提出新问题。
自我评估:评估自己在预习中的知识了解程度,以增加对预习的信心。记住不了解的内容,以便第二天可以问同学和老师,有目的地听课。
(2)制定预习计划以帮助学生“学习”
准备可以供所有能力水平的学生使用的预习计划,帮助学生减少预习的时间,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预习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目标+预习点(通常是两个或三个问题)”。预习计划应提前一天发送给学生,以方便学生使用和反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操作规则以及解决方案有不同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3)制定分层的指导策略
目标分层是其中之一。这意味着,在预习过程中,可能有20-30%的优秀学生,40-60%的中等学生和20-30%的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第二是方法分层。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巩固,了解新知识:列出与本课程有关的最重要的旧知识,回顾包含旧知识的教材内容,并尝试自主学习新课程;中等水平的学生主要了解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中所有比较基础的部分。遇到困难时,允许学生自行搜索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优秀的学生则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尝试提出新的学习问题。在分级指导策略下,所有级别的学生都可以在预习之前明确目标,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掌握预习方法,使预习更有效。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小组,有效地促进学生交流,使学生和同伴共同学习。
(4)使用分享方法促进学生预习
举行预习交流会议,让表现良好的学生介绍他们的预习方法,并在课堂上鼓励大家充分交流讨论,供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和效仿。
3.预习后的数学教学
在预习期间,学生会提前了解教科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按照旧的方法上课,学生会感到无聊,从而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预习后的教学工作应该进行相应的设计。
(1)提供完整的预习回顾,满足不同学生
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在不同层次上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用80元在一家店面购买了3桶油漆。根据此计算,购买12桶油漆要多少钱?能以720元购买多少桶油漆?”如果学生没有预习,通常会要求教师进行演示。预习后,则教师可以直接检查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教师还可以提前将学生组成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小组解决问题后举手抢答,比较哪个小组可以更快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在这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大家可以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吗?有没有发现此类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需要大家运用哪方面的能力?”然后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2)注意不同学生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是一种从多个方面寻求变化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基于预习的教学可以加快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花时间让学生突破教材内容的框架,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加深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简而言之,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只有通过有效的预习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使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只要能够实现个性化的预习,就应该受到尊重和鼓励。不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仍然需要教师指导具体的预习方法。广大同仁都应该将预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教师专注于预习,指出预习方法,并加强对预习效果的测试,可以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发展基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庆艳.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探讨[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69.
[2]刘卫清.小学数学课前有效预习模式实践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0(10):75.
[3]白璐.“学”“导”交融共生互长——小学数学课前导学单的预习策略[J].科幻画报,2020(0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