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探究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朱金够
[导读] 教育是一个不断革新、创造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教育阶段
        朱金够
        江西省高安市第四小学
        摘要:教育是一个不断革新、创造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入手,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趣味化的教学手段为依托,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为学生的主体成长给予科学指导和有效培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将趣味教学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持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因此,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对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课堂教学
        对于正处在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开展趣味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需求,还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积极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基础认知得到科学培养与渗透。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入手,缺乏针对性的组织策略和引导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概念理解中存在偏差,难以实现其主体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将趣味教学有效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趣味教学的概念和实际作用、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主体发挥不充分。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保证师生之间的教学效益,实现其有效教学的组织目标。但在当前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本位思想影响,未能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在活动参与、课堂理解中存在低效的状态。第二,教学手法单一化。部分教师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活动中依然采取讲学练的讲授模式,主要以题海战术、语言讲授为主,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在枯燥、重复的学习导引下难以有效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第三,课堂互动频率低。师生关系是课堂活动中最基本的教育关系,其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大大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性。但在当前课堂组织中,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互动环节,并存在频次低、效益差等问题,进而影响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效果。
        二、趣味教学的概念和实际作用
        趣味教学,主要是指在师生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和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活动。将趣味教学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探究状态。对于正处在儿童时期的小学生,以趣味化的活动为引导,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更为高效的认知体验。同时,将趣味教学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难免存在一些认知难度,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以趣味化的教学为导引,可以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加强学生的主体记忆和认知理解。
        三、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构建趣味化情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认知体验得到提升,这对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设立趣味化的学习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从而实现其培养兴趣、有效学习的目的。

如在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的教学中,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节内容,为使学生充分了解、体会、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空间想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或物品作为观察对象,并运用计算机三维视角的特效方式,构建趣味化的观察情境,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观察和对比,进而初步体会到位置不同、观察方向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不同的道理。通过趣味化的情境展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使学生在趣味环境中了解更多知识。
        2、趣味游戏,优化学生学习形式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将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还使学生在娱乐游戏中夯实基础、提高认知,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课堂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教学进度,适当引入一些趣味化的游戏活动,转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加强学生的主体状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主体效益。如在“表内乘法(二)”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在之前的课堂学习中掌握2-6的乘法口诀,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本节7-9的乘法口诀取得初步了解。为加强学生的乘法运算能力,对此,我组织学生以“小数字大通关”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将相应的数学问题作为游戏关卡,如()七二十一、五()三十五、7×4、8×3等问题,让学生对其展开运算和解答。通过趣味游戏的渗透与实施,既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使学生对乘法口诀起到加深、巩固的效果。
        3、趣味探究,加深学生主体理解
        问题是课堂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元素,其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主体理解,还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培养多样化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的设问模式,采取趣味探究的方法,将问题内容进行优化与革新,以学生的主视角为出发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保证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和学习性。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更为高效的认识钟面,正确识读几时几分,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对此,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相应的导学问题,如“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1时和60分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1分钟你能写多少个算式?”“1分钟你能跳几下绳?”等问题,以趣味问题加强学生的认知探究,从而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4、趣味合作,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因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影响,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难免存在差异化现象,如基础概念理解不充分、公式算法掌握不全面等,导致学生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趣味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能加强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还使学生整体之间的学习差距逐渐缩小,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共同发展。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我采取趣味合作的方式,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向组员讲解课本内容和知识点,教师在一旁进行补充和说明,并结合相应的小组问题展开合作讨论,这不仅能满足学生担任“小先生”的心理需求,还使学生个体的基础得到有效加强。
        综上所述,通过将趣味教学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并运用趣味情境、趣味游戏、趣味探究、趣味合作等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认知理解、概念运用、计算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进而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益。同时,从学生的主体学情入手,深入了解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环节,合理渗透、科学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数学水平,从而实现其主体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丽平.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神州,2018(5):71-71.
        [2]刘曲.让趣味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读写算:教师版,2017(25):146-146.
        [3]柴弯娟.试论趣味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7(3):109-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