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石岛实验中学
简介:现代课堂教学强调有效的课堂,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方法之一。因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心态,并从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事例来说明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并且如何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
关键字: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有效的训练
数学中的问题情况多种多样。这可以源自现实生活或数学本身。在任何情况下,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都应遵循以下原则:对所有学生而言,从学生的初始知识出发,从结构出发,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
一、在课堂上应用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在教育改革的许多原则中,情境学习是典型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特殊学习条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而让教学氛围变得活跃起来。一方面,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在动力,迫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激活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激发思维,引导思维,掌握思维策略和方法,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创造有效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发现矛盾,进而培养数学能力。教师这样做能够使数学课得到振兴,创造一个统一的局面。
二、在初中数学课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
1、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创建情景
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而最终是他们自己现有知识与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就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而言,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很可能会对需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在教授新课程之前,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知识环境和生活经验,积极创造有问题的情况,引导和启发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和吸收,并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知识之前,让学生复习有关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探索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检查点与圆,直线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学习弧线在形成长度和扇形区域时,教师让学生查看圆圈和区域的公式。再举一个例子,在教授线段知识之前,教师首先可以播放一个公交车站长的视频,他经常将孩子的身高与墙上标出的1.1米和1.4米红线进行比较,决定卖票还是免费。这样,学生将在非常熟悉的教学环境中开始学习新课程,他们的思想将更容易被打开,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将变得更加强烈。另一个例子: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日常需求与城市学生不同,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避免城市经营利润,超市交易和股票市场状况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性和创造力,使用教材和课程标准,从农村生活和生产中寻找材料,创造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匹配的环境。只有获得学生的亲身实践经验,他们才能感觉到真实和接近问题的境地,并激发学生的热情。
2、创设问题情境应满足学生需求
为了在课堂上取得最佳成绩,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考虑到问题的难度。这个问题的难度应该适当,过易或者过难都会对学生的思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进而让所设计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含义,规律,性质,计算方式等。教师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而且灵活地运用知识。教师应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很好地解决有问题的情况,了解问题的实质,并专注于教材的主要主题。例如,在学习了三种表达函数关系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显示表格并提出问题:“这三种表达函数的方法各有利弊。可以总结一下吗?”在创建问题情境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学生不应该询问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而应该少问一些可以启发的知识。如上面的示例所示,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分析,表格和图形方法,因此他们不再需要提出问题,而是如何让学生体验三种表示形式的优缺点-将三种方法联系起来以更好地理解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找出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并且可以通过提问来避免混乱,而且可以节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反馈练习的时间,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结合学生情况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为了让学生自觉学习并且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发展自己的技能,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铺平道路,以便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这部分知识。例如,在进行等腰三角形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可以灵活地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1)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70度,剩下的两个角是多少度?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度为70度,另外两个角度为多少度?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度为110度,另外两个角度为多少度?在上述情况下,为什么70度角和110度角的不同值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和思考,得到了等腰三角形上下角度的取值范围。因此,当学生在已知等边三角形中遇到某个角度的度数时,需要注意分类和讨论以确定它可能是上角还是下角。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弱点,从而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链薄弱往往是复杂的教学空间。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计划问题情境,并在对学生情况有透彻了解后解决它们。这为克服困难创造了条件。
(3)联系新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非常系统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后一个知识是前一个知识的延续,深化和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数学没有完全孤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使用课堂中的问题,并将新知识巧妙地整合到现有的学生知识网络中以积累旧知识,通往新知识的桥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另一端。例如,通过学习线性方程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形:(1)x + y = 5可以转化为多少个方程?写下其中的五个。(2)使用这些解绘制点作为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它们是否在线性函数y = 5-x中? (3)取线性函数y = 5-x的任意点,它的坐标是否对应于方程x + y = 5? (4)由方程x + y = 5解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是否与线性函数y = 5-x的图像相同?从以上四个问题中你们能得到什么知识?在学生解决问题和吸收知识的同时,他们也揭示了知识的差距以及原因和后果,因此,学生不仅可以得出知识结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新旧知识的交界处就会产生问题,并利用知识定律“迁移”来转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可以帮助学生使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
当然,初中数学教师有很多方法可以创建问题情境,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必要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老师可以轻松地教书,其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参考文献:
[1]杨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6(3):173.
[2]张克年.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17(11):106.
[3]吕桂侠.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