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辉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实验中学 523000
[摘 要]语感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文言文语感的培养需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强大推力。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能为文言文语感培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并提供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文言文 语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六次提到“语感”,强调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诵读时要“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写作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新课改将语感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地位,语感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
王尚文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语感的培养要遵循儿童言语的生成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反复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初中生给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感受和反应能力还很弱。而当前文言文教学尚未打破“少慢费差”的局面,文言文语感培养不容乐观。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小组合作学习为文言文语感培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别、成绩、能力、性格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小组一般由6—7个人组成: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两三个后进生,小组组长由学习好的学生担任。小组合作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个人成绩计算入小组内)为奖励依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在互帮互助、公平公正、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交流,实现智慧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文言文作为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书面语,对初中生而言,在时空上有一定的距离和隔阂。初中生普遍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遇到问题时又羞于请教老师。合作学习能有效解决这一障碍。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不太接受师长的意见,但是很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可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识记并积累文言字词,解决文言字词的难点等,让优等生教后进生,让中等生相互切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老师的组织下由其他组补充或解答,各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老师点拨。合作学习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模式,将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学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不再被老师的“博闻强识”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消除了时代隔膜,思维变得活跃,行为变得主动。为小组荣誉而战,为自身进步而学,文言文的语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通起来,文言文语感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二.小组合作学习为文言文语感培养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即语境,是一切言语活动所依赖的条件系统。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语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语感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在熟悉的语境中,儿童对言语的敏锐度较高;反之,则显得迟钝。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其现实语言环境已不复存在,其社会环境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去甚远,纯粹的语境分析能让学生似懂非懂,但难以深入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语境,帮助学生直觉建构。
小组合作学习能为文言文语境的创设提供一个优质的平台。首先,合作学习可以创设文本语境。初中文言文教材中叙事类作品故事性强、趣味盎然;议论抒情类作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多形式合作学习,如分角色扮演、分角色诵读、场景还原等,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让表情声音、肢体语言、场景道具等都成为言语交流的载体,创设出经过优化的文言文语境,使学生在相对熟悉的语境中体验文言文的魅力,培养文言文语感。如《卖油翁》语境创设:
1.学习目标:熟悉课文,了解人物。
小组活动:在组长的组织下分角色诵读课文:陈康肃公(1人)、卖油翁(1人)、叙述者(4人)。小组展示。
2.学习目标: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小组活动:在组长的组织下分角色扮演:陈康肃公(1人)、卖油翁(1人)、仆从(1人)、围观者、篱笆、道具等自行设计。要求:人人参与,用文言文对话(可适当增添词句)。小组展示。
语境的创设,使原本陌生的语言、人物和人物活动场景在模仿、重复、操练、联想、想象、运用、再现中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情感建立起深度的链接。不但实现了简单的翻译,更使文言文逐渐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言语图式。
其次,合作学习可以创设真实语境,帮助文言知识积累,培养文言文语感。
真实语境的创设,是外语学习常用的方法。英语教师在讲解单词、句式和语法的时候,常常会利用学生的已有条件来创设语境,弥补英语学习对环境的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知识。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学习。教师可将重点文言字词、句式放入真实语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去模仿、重复、再现。如《咏雪》一文中的“骤”字,意思是“急”。教师让小组合作,组几个跟这个“骤”有关的词语,造几个跟这个“骤”有关的句子,展示最多的小组胜出。于是“暴风骤雨”“狂风骤雨”“骤停”“今日雨骤,不宜出门”“台风骤至”等词句纷至沓来,学生在“骤”字的语境中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印象深刻。又如《论语》句式“不亦……乎”,让学生小组合作,创设语境,造句竞赛。于是,“今日天寒,不亦冷乎”“考试失利,不亦悲乎”“运动会得奖,不亦说乎”等句子脱口而出。讲授文言文,很多老师怨气冲天:强调过好多遍的字词,学生还是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乏语境的言语学习,不能长久。语感依赖语境而存在,没有语境就不可能生成语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为文言文语感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叶圣陶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作为一种言语能力,也必须在反复体味、运用言语对象的过程中方能习得。文言文不像现代文,可以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不断实践、强化、升华。文言文缺乏现实的言语实践条件,而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中,学生的文言实践机会不足。一堂课中,教师最多能让十几个学生发言,如果一个班50个学生,那么每节课至少有三十几个学生得不到实践展示的机会,这三十几个学生如果自制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就会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从而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文言文教学搭建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为学生的文言文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文言文诵读,小组合作诵读就比传统课堂的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大大提升单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分角色诵读,人人参与;小组自由诵读,人人参与;小组展示诵读,人人参与。在文言文难点的突破时,传统课堂中只有极少数优秀者能参与,而合作学习让人人参与难点的讨论与解决,即使后进生,也能帮着查字典,并倾听组长发言。比如小组合作完成《陋室铭》文言仿写训练,每组确定了写作对象之后,结合课文的结构和句式,各组成员纷纷“献词献句”,甚至把自己的名字都“献”上了,“记录员”博采众长,奋笔疾书;组长率领成员们润色加工,最后形成小组成果,上台展示,成果显著。比如203班第二组《宿舍铭》:床不在好,能睡就行。水不在多,能洗澡就行。斯是陋舍,惟吾德低。脏衣上衣柜,脚气入帘席。谈笑有子翊,往来无宿管。可以窜宿舍,阅小说。无哨声之乱耳,无扣分之劳形。三栋514,二栋515,舍长云:“何静之有!”第五组《英语铭》:本领不在多,精通则行。事情不在杂,不惰则清。斯是英语,惟吾好学。习题刷入神,词典摆家门。谈笑用英文,往来无外人。可以阅外籍,出国门。无疑惑之虑,无障碍之忧。前看尝胆君,后望凿壁人。吾辈云:“何难之有!”
综上,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符合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师如果能科学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文言文教学的沉疴痼疾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言文语感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镇涛.和青年教师谈语感教学[M].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5
[2] 赵舒雁.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