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再吐娜木·买买提明
[导读] 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了教师教学的重视
        再吐娜木·买买提明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了教师教学的重视。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可以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进程,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的方式,运用多媒体、小组、案例、生活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 推动学生学习的进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培养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感知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精神,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个人的品格与魅力,使未来发展更为多样化。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开拓教学的思维,运用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培养政治认同意识
        政治认同是学生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意识,与学生的学习与情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培养政治认同意识,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效率,深入认知政治的内涵,还能够提升对自身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政治认同是一种无形的教学思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有效地进行培养,从而影响了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建设美好祖国”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视频教导学生,让学生在视频中感悟政治认同的意识,以此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领域成就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看,有助于学生认知到“中国综合国力在显著提升,我国的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建国以来生活变化”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看,有助于帮助学生认知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让学生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发展学生政治认同的意识。初中学生在观看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思维,还能够深入了解知识的内涵,培养政治认同的情感。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导学生,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让学生的笔记更为完整、有序,为学生良好的复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二、利用小组教学法,增强公共参与意识
        公共参与是指以民众为主体进行参与,推动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的意识与活动。初中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增强公共参与意识,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政治制度,学习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心理与爱国情感。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缺乏教学的手段,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拓展教学的思维,利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教导学生,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此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如,学习小组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自主分析,可以认知到“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的状态,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等。社会正常的它运行需要秩序,政府、企业、社会公民需要遵守秩序,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运转。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等知识点。学习小组在自主分析中,可以清晰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理解人民需要遵守社会秩序的关键性,以此能够了解到公共参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增强公共参与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融合学习的能力,突破学习的难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发展学习的思维。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高效地发展。
        三、使用案例教学法,构建科学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服从,是一种需要人们树立的意识。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构建科学的法治意识,能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感知法律的威严,从而能够有效地遵守法律,不触碰法律规定的界限,保障未来的健康成长。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未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影响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手段,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内容,以构建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法律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分析以下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法律的严谨性,以构建学生的法治意识。
案例:阿青中年手守寡,辛辛苦苦将女儿小兰抚养成人。小兰成家后,阿青人忍受病痛照看孙子。阿青将孙子照看到参加工作后,这时小兰将母亲阿青当成了累赘,一点小事便大肆辱骂,母亲阿青生病后也不管不问。老人心中悲愤难平,投河自尽。小英虐待母亲的情况引到了公愤。经司法部门查实,以遗弃罪判处小英有期徒刑四年。
分析:通过以上案例能够探究出“人们的道德水平提升,可以帮助人们自觉遵守法律,道德的落脚点在于人心与思想。道德可以渗透到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次,约束社会的各个行为。因此,道德支持促进补充社会主义的法律”等结论。
教师为了学生分析、讲解以上案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认知到法律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稳定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构建严谨的法律意识。
        四、融入生活教学,发展优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初中学生发展优良科学精神,可以培养辩证的思维,提升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塑造科学视角看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过于重视教材知识的教学,限制了学生文化学识提升,影响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融入生活教学,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教导学生,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
        例如,教师在学生假期时间,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科学精神的书籍,让学生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学生阅读《科学精神是什么》,有助于理解科学精神的探索创新性、唯实求真性、崇尚理性、平等宽容性、团结协作性、无私奉献性等内容,从而有利于掌握科学的精神,发展科学的思想。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课外书籍,不仅可以将课内外知识相互印证,提高文化学识,也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教学法,可以提升教学的能力,简化教学的流程,为学生营造轻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更为高效地学习与发展。
        总之,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等方面,是需要学生长时间培养的意识。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不仅是现阶段学习的需求,也是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学习的进程,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教导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月嫦.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5):52-53.
        [2]崔雯青.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高考,2017(24):67-68.
        [3]倪燕儿.追求本真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7(14):48-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