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王伟明
[导读] 新课改推行以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注重成绩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王伟明、
        学校宁夏吴忠市利通一小,邮编、751100  
        摘要:新课改推行以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注重成绩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得到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保证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结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在此,本文从多方面出发,对于数学分层教学的开展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目标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干学科,对于小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很多学生存在掌握困难的情况,同时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数学教师要深刻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进而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层,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策略等,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下面,本文便对于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开展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对于学生分层,做好分层保障
        在分层教学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对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才能保证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促使学生可以得到学习方面的满足。在对于学生的分层方面,教师不能采取根据成绩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分层,否则不但会导致分层误差,还可能因为“唯成绩论”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热情。在对于学生的分层方面,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切实根据他们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日常的学习态度、求知欲等因素开展科学分层,提升分层教学的合理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从更宽广的角度去了解学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摸底考试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基础,分析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要去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从而去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每节课表现都充分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的方式来对于学生进行了解。数学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发放一定的问卷,或者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性格方面的变化,从而对于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灵活的分层。需要认识到的是,对于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学生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来不断地调整分层。同时,对于学生的分层应该是隐性的,以避免一些学生产生受挫心理,避免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
        二、设计分层目标,指引数学教与学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分层来展开对于数学教学的具体设计,在设计方面,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目标是指引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实施数学分层教学的第二步应该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对教学目标予以分层设定,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目标、中等目标和高级目标。所谓基本目标就是完成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而中等目标和高级目标则是在初级目标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与拔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出发来设计分层目标:(1)对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掌握;(2)建立联系的能力,即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3)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

具体地来说,对于学习能力基础好、态度认真的学生,教师需要让他们完成第三、四点目标;而对于基础较差、兴趣不足的学生,教师应该尝试促使其完成第一、二点目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这样在分层目标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以更加的有针对性。
        三、开展分层合作,进行分层指导
        针对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去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促使学生可以借此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一定的分层指导,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数学课堂上。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让各个层次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促使学生相互带动。同时,利用一定的分小组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同时灵活地调整分组,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不妨将数学基础好和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将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在分组的时候,综合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确保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之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一定任务和问题。在设计任务和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它们的难易程度,以便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发挥自己的潜能。针对“多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对于这节课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再给学生提出一些条件多变、复杂的问题,让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去拓展学习。同时,其他学生也可以尝试探究。这样在合作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可以实现共同进步,都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四、设计分层作业,促使学生巩固知识
        数学作业是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良好的提高,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凸显作业的分层性,对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等,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多方面入手来对数学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一些学生“吃得好”,一些学生“吃得饱”。如此一来,也可以避免学生对于数学作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降低抄袭、应付差事等问题的出现概率。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层次较高的学生应掌握重点难点,所以教师在数学作业中应该适当地加入更深层次的内容,促使学生去进行面积计算;对于中间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分析面积的例题,解决好课后习题,让其加强练习,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尝试更高难度的习题;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他们应清楚知道面积的概念和面积的基本计算,所以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习题。这样,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都富有成就感,为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数学知识的综合性较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还要配合其他学生来共同完成一些学习项目,所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合作性质的作业,这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的要求是因材施教,精准施策,旨在促使全体学生都可以得到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数学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和认知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帮助全体学生实现共同进步,降低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
        参考文献:
        [1]王向桃.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53.
        [2]陈卫.小学数学中的分层教育模式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8):68.
        [3]张达志.如何利用分层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7):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