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刘宏先
[导读]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小学数学也在不断完善着自身的教学理念
        刘宏先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文亭学校
        摘要: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小学数学也在不断完善着自身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新的教学方式下,隐藏了一些数学学困生。身为数学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出成因,让他们走出学困生的困境,提高数学成绩,成为课堂上的积极者。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常常会急剧下降,并伴有缺乏学习热情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表现出自卑感。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已成为困扰教师提高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教师来说,调查这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然后找到转化策略以帮助其重新获得信心,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与目标。
        一、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其一,很多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不高且积极性低。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与理论,其讲解枯燥乏味又颇具难度,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态度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导致其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兴趣,消失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练习,从而学不好数学。
其二,在于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不好,导致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及学习意志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他们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愿意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知识的重难点抓不住,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数学作业。具体表现在不具备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没有养成解题后检查和验算的习惯等。
其三,小学阶段的学生贪玩好动且自控力差,从而导致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动力,不能认真听讲,不肯动脑筋思考,不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及概念体系,不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最终无法完成数学作业,或只能抄袭作业。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如今,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比别人更好。如果父母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且经常与其他孩子相比较,将增加孩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些父母只是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孩子的测试结果不令人满意或者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他们就会口头责备孩子。这将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不适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就会失去自信,放弃学习,并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否定父母的观点。同时,一些父母则过度放养,不能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以及诸如懒惰、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捣蛋等问题。
        (三)学校因素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难度大且无聊,如果教师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使用“题海战术”来进行教学,学生将逐渐对数学失去信心。此外,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如果教师盲目采取“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则不可避免地使这部分学生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学转化策略研究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给予学困生课堂参与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亲密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小学生为了维护这种良好的关系而努力学习并且积极在课堂上表现;反之,冷漠的、对立的师生关系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厌恶和消极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带进学习当中,故意表现出消极的学习、参与行为。
        (二)提升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动机
        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并且有效学习的心理基础,是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课堂参与的直接内驱力。

针对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导致课堂参与度低这一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改善。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不是为了家长、老师,如果学生已经树立起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如学习就是为了避免惩罚等,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积极地学习动机;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将学习内容生动、有趣的传递给学困生;再次,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学困生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最后,教师也可恰当使用奖励措施,刺激学困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三)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确保正常的教学进度并同时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小学数学老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方式,来为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例如,当教师教《切角线的性质》时,应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定明确且基础的学习目标,要求他们至少掌握从已知角度划分分界线的方法。一旦满足基本要求,就可以适当地增加困难,允许他们使用逆向思维尽其所能地来做一些相关的证明问题,并逐步内化知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学会集中精力解决一些基本且简单的问题,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以便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四)进行数学练习以丰富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经验
数学是很实际且应用的学科,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小学数学老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程设置,制定科学的小组学习模式,将学习困难的学生分配给每个小组,并让他们共享工作并协作解决问题。
        (五)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
不仅仅是学困生,很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马虎大意、粗心、自以为是、缺乏耐心等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不够认真,在没有看清题目的前提下进行盲目答题,使得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得不到提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技巧。第一,适当的放慢审题速度,认真地看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避免出现看错题目要求,看错具体条件等不应该出现的失误。第二,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记忆没有信心,还可以在题目中用笔来将重点词语、条件圈画出,进而让题目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提升学生的审题有效性。第三,进行多次审题,保证审题的正确性。对于复杂题目审题基本上需要进行三次,先是大概的了解题目要求,然后带着问题从题目中寻找相应的答题条件,最后再进行具体条件的核实,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六)教导学生掌握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并没有很多高深的数学知识,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考查,在具体的题目设计中经常会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中心,再结合多个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设计。所以,教师需要教导学生从看似混乱的题目中找出核心问题,通过化繁为简、以点破面的方式来思考具体的解题思路,进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思维。
        (七)完善教学评估体系,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改善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改进教学评估方法,并鼓励这些学生。例如老师应引导学生敢于及时回答问题,确认自己的勇气并回应想法,以激励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并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论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师生之间相互互动和共同努力来解决。绝大多数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走出学习数学的困境。因此,只要教师愿意为学生付出无私的爱,始终秉持强烈的责任感,并致力于实践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能实现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整体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习浪.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J].基础教育,2017(4):154.?
[2]温金叶.让学困生走出“被遗忘的角落”——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