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刘芳
[导读]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培养
        刘芳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东光学校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培养,引起了更多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自主学习与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数学中学习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与培养需要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较为特殊,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能够使得学生数学应用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心。教师要重视应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与探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初培养策略
(一)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问题的解决中,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以及数学知识的结构,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建立。在多数的情况下,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难以主动的产生数学问题。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从教师的问题情境的理解中出发,通过提升学生理解问题情境的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发现教师在问题情境中设置的问题,构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在问题的情景中,学生要对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与总结,通过日常教学中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学生这种能力应用也能得到提升。
(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事实上,问题的来源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问题提出中,都需要通过教师提供知识基础以及问题情境引导来进行。为了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在问题的发现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问题的提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要能够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用适当的数学语言进行问题的表达。
(三)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问题能力的培养中,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方式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能力提升。在初期阶段的练习中,学生要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等数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进行掌握。在小学阶段,数形结合的思想没有显示出突出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几何知识、代数知识的分类思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分别属于两种有区别的数学语言体系,能够在思维的转换中达成变化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已知的条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未知问题。在小学阶段,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与解题中的合理分析能力,通过这些分析的方式,学生的问题分析就会更为详尽。
(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问题的解决中,主要要应用逻辑思维以及数学的推理能力,结合运算能力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根据问题的脉络理清步骤,根据步骤展开运算。在运算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运算能力,运算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及策略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及优化策略
对数学问题的认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应用系统性的数学思维,根据数学知识结构以及基础,解决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学生在认知受到结构上存在问题,无法发现教师的问题情境中所含有的数学元素;一些学生受到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的影响,对数学问题的兴趣程度不足,难以进行主动的问题思考,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阻碍。

此外,在小学不同的阶段中,学生的心智水平差异较大,存在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的影响,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存在不足。一些教师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较少,知识结构的建立并不重要。这种想法影响到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建立。适当的应用教学中的目录,建立不同阶段、不同章节中的知识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系统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对不同知识点存在的问题与差异能够具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教师提出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能够应用更为系统性的数学思维,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受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受到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影响。在较为喜欢教师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在数学课堂中集中精力,优先完成数学作业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向师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心智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较为困难且耗时较长的过程,教师要从数学生活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建立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的建立,有别于小学生在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掌握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为重视,心智水平得到提升。
(二)教师教学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要通过问题的情景设置来实现,其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认知程度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过于详尽,使得学生没有主动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的引导方式与引导态度存在问题,导致学生的主动提问几率下降。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总体性的分析,能够发现在教学中学生举手发言的概率,从小学的一年级到六年级阶段,不断的降低,很少出现学生主动质疑教师的情况。这与学生的成长心理、我国的社会文化之间都具有重要的关系。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由于受到教师应对学生提问态度的影响,以及整体的课堂氛围的影响。
在问题的情景的应用中,教师首先需要对情景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生活等手段,引导学生对数学的知识概念等产生思考。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探讨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展开问题情境中问题的发现。避免教师对学生应用问题情境的过程干涉太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要给出固定的问题由学生来进行思考,要注重给出条件,由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最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使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找到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重视塑造课堂的教学氛围,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以及表扬。这也是保持课堂中学生能够主动发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些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缺乏实际价值的,教师不能够对学生采取批评等方式,需要理解学生问题的来源,根据学生的问题来源分析其中的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意义,并鼓励学生持续提出问题。
        三、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构成结构,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情况具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展开初步的培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自身理解认识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变更等,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对此进行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法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消费导刊,2021,(2):67.
[2]黎志芳.小学数学中低年级解决问题探究[J].读与写,2021,18(2):123.
[3]纪艺宏.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实施策略[J].亚太教育,2020,(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