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贵州省剑河县城关第四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也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群体所关注的教学重点。对小学数学来说,教师教导小学生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了小学生当前必要的学习技能,对小学生日后的成长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较学习思维尚不完善的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策略,保障小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同时,促进小学生数学基础素养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教师;数学知识;核心素养;生活化
数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小学生又是生活中的“主导者”,对于生活事物存在更为强烈的亲和力。生活化教学便是教师以此作为切入点,发挥小学生更加熟悉生活事物这一优势,将生活事物、场景与数学知识相融合,赋予抽象数学知识形象感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小学生在更加轻松的生活环境中更为高效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
一、小数数学生活化教学手段构成
(一)生活游戏教学
生活游戏教学以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作为展开,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游戏过程中,并在快乐的数学游戏氛围下掌握现阶段的各种知识,既能够保持小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充沛的学习动力。
(二)生活情景教学
生活情景教学即为教师将小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物、事项带入到数学课堂之上,为小学生营造常见的生活情景并使其置身当中,在生活情景模拟中宛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让小学生亲自去演练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景象,为小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能力的提升。
(三)生活拓展教学
生活拓展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事物作为教学载体,运用其中包含的各种数学知识教导小学生,既能够拓宽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来源渠道,还能够培养小学生从生活事物中发掘数学知识的技能,有利于小学生全面数学素养的塑造。
二、生活化教学手段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生活游戏教学中培养数学数感
数学数感作为一种无形的知识素养,它主要作用于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反应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数字的敏感程度,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以更加集中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与课堂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生活游戏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
例如: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计算抢答的游戏,教师提出问题由小学生进行计算,最快得出正确答案的小学生获得一分,首先累积七分的小学生获得游戏胜利。“孩子们,老师的第一题是32-23+9等于多少”教师可以把控问题难度,第一题适当简单些。一名小学生迅速举手抢答:“老师我知道,这题的答案是18。”“这位同学计算的速度真快,大家要加油了。第二题是46+37-29等于多少呢”教师适当提高难度提出第二题。另一名小学生举手表示:“老师,等于54。”“看来是老师小瞧大家了,接下来这一题如果答对了老师可以给他两分。79-18+36-44等于多少,请回答”教师提出第三题。第三名小学生快速计算后回答:“老师,这可难不倒我,答案是53”。
教师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导,既能够让全部小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还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方式锻炼小学生的数字反应力以及计算水平,促进小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加速数学数感的培育。
(二)在生活情景教学中锻炼运算能力
计算题目在小学数学的课程当中占据了较大的篇幅,运算能力则是小学生进行计算时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解答计算题目时的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强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运用生活情景教学来锻炼小学生的运算能力,让小学生在特定的情景当中进行计算练习,强化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技巧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育。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为小学生营造商店的生活情景,由小学生亲自进行购物练习。假设商店中铅笔1元一支、橡皮1元两块、尺子2元一把、胶带1元一卷、作业本3元两本,手中有12元,如何购买可以花完所有钱且购买的商品足够一星期的学习使用。“同学们,回顾我们掌握的运算知识,大家来想一想如何购买才能满足题目的要求呢”教师结合生活情景提出问题。一名小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老师,我选择购买三支铅笔、两块橡皮、一把尺子以及四本作业本,3+1+2+6刚好是12元”。“可不可以告诉老师你问什么要这样购买么”教师再度提出问题。该小学生则表示:“因为我们的学习对于铅笔使用比较多,所以我多买了几支铅笔,然后作业本每个学科都可以用到,所以我也多买了几本作业本”。“这位同学的购买方式很合理,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购买方式呢。”另一名小学生则表示:“老师,我会购买五支铅笔、四块橡皮、一把尺子以及两本作业本,所有商品加起来也是12元,我的购买想法和他是一样的,都是侧重于购买使用频率较高的文具”。在生活情景模拟中,教师让小学生进行实际购买演练,既能够增长小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还可以巩固加减计算的掌握,丰富小学生生活购物经验的同时,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增强。
(三)在生活拓展教学中塑造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即为小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将几何图形组合成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以及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出其中包含的几何图形,它与数学数感相似,皆可以是小学生与生俱来,也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的培养。塑造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于空间、平面的理解,促进小学生头脑智力发育的同时,还可以使小学生养成严密的数学思考意识。教师运用生活拓展来塑造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将客观生活事物与图形知识相结合,让小学生在分析生活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空间观念的培育。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校园内外的具体事物进行讲解。“同学们,正方体是由六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拼接而成的密闭形状,而长方形则是由四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依次拼接,配合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四边形覆盖顶部、底部形成的形状,在我们的校园中的哪些事物是由这两个形状组成的呢”教师提出问题。一名小学生率先举手表示:“老师,我们的上课使用的课本就是长方体的,然后我们的课桌也是长方体的”。另一名小学生进行补充:“墨水盒子是正方体的,然后有的粉笔盒也是正方体的”。第三名小学生则表示:“我喝水的保温杯也是长方体的,然后它的盖子是正方体的”。教师结合生活事物进行知识讲解,既能够让小学生切实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点,还能够使其养成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在生活事物观察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塑造。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时可以将知识教导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既能够有效降低数学知识抽象性造成的学习难度,还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亲和力,从而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上促进小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加速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范建均.让数学融入生活——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名师在线,2018(31):57-58.
[2]何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综合版),2018(09):33.
[3]金利芬.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阐述[J].新课程(综合版),2018(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