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丽
山东省威海市实验中学
摘要:在当前,许多的初中生仍然面临许多的学习问题,如高度依赖教师、数学学习效率低下以及越来越明显的疲劳感。这就导致,如何发展初中生数学独立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教师要从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始,致力于寻找一种支持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并强行激发初中数学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字:初中生;训练;自我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强调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入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完全改变了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灌输”充满了全班,虽然教师在舞台上讲得很清楚,但学生们却因为枯燥、单调的学习方式,会将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变成摇篮曲。在当前,“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将“灌输”转变为“引导”教学,即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协作交流和提问”。“自主建设,实践创新”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获取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是第一个概念。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改变课堂角色,促进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室中,教师通常扮演主导者,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习活动是被动行为。在被动的前提下,学生只会接受,不会自主思考,也不会主动创新,这种学习是无效的。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不能仅仅通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毕竟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必须独立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社会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去分析和解决自己。所以,教师需要创建一个和谐、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独立学习,改变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了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协作学习、自我探索和参与。教师应建立一种用于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在学生形成知识冲突和培养对知识的渴望中提出疑问。然后通过自我指导的学习,讨论和对教师的适当教学,完成认知冲突并掌握新知识。最后巩固所获得的新知识并不断改进和扩展。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在初中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会问教师自己不懂的问题,但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学生对数学有疑问的时候,并不是通过自己读题来寻找答案,而是直接询问同学或老师,让其为自己提供答案。通过这种方式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会不断下降,学习效果也不佳。因此,教师首先必须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对思考独立性的认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备课,创造课堂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习方法,以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自主学习中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当学生面临问题时,教师必须称赞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通过读题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并应用在将来的学习中。
三、养成良好的学生自学习惯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大多数初中学生养成了一种习惯,即更多地专注于家庭作业而不是自主学习,而侧重于任务而不是思考和反思。这些习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形成独立学习习惯的基础,良好的自学习惯对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并添加相应的预习题目,整合在一起,以微课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有方向、有目的的预习。如,教师可以设计:“什么是有理数?”“生活中有哪些有理数?”“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有理数?”等问题。然后,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养成边看书边做笔记的好习惯,随时记录自己的不会的知识点或者学到的新知识。如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及时做好总结和记录,将这个问题预留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当然,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看进去,更积极的思考相关问题。通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动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应对变化多样的知识。并且,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能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为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帮助,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四、设计问题探究,引导自主思考
在自主学习的培养方式中,问题探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发展兴趣、培养能力,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初中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创新想象,不然容易降低学生的兴趣发展和思维拓展。所以,相比较直接为学生讲解课堂知识来说,不如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质疑,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其中的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该用什么样的几何语言来表示“斜边的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你能用集中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现在,老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中,探索一下吧。”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疑问点被打开,都会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分析同学之间的意见。最后,找到了相应的解答方式。运用这样的方式,学生兴趣得到了有效发展,学生加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有效提升了课堂参与度,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并且,在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五、为独立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机会
创造交流和讨论的机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中应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探索和交流,以帮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应该反映知识形成的过程,以便学生可以探索和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目前的教科书通常以结论的形式介绍知识的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考的结果,他们没有看到知识的创造和发展。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可以重新设计和整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并可以开发课程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并且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有理数减法”教学中,教师为组织学生活动,显示了以下内容:(1)计算:5-3=5+(-3)=18-18=18+(-18)=29-13=29+(-13)=(2)发现了什么规律?(3)如果该规则包括两个数字相减的情况,请举一些例子进行检验。(4)在上述研究中发现了什么特点?这样的设计将知识研究的过程留给了学生,需要为学生思考问题,需要学生探索共同点,并且需要揭示规则,这有助于开发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机教学思想,了解学生的实情,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创设情境互动、设计问题探究以及积极进行评价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兴趣得到有效发展。这样学生才愿意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瑾.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刍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00(022):26-26.
[2]刘会兰.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20-120.
[3]吴海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3):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