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餐厅开展小班幼儿“微生活”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韦清云
[导读] 本文所阐述的“微生活”,从本班实际情况出发,以主题餐厅为“新视角”
        韦清云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中心幼儿园
        
        【内容摘要】
        本文所阐述的“微生活”,从本班实际情况出发,以主题餐厅为“新视角”,以“餐厅”里的生活实践为线,以幼儿的能动作用为面,以提高幼儿社会实践、语言交流、合作互动等能力为抓手,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能按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来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并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让幼儿在“微生活”的区角游戏中感知、体验成人的世界。
        
        【关键词】主题餐厅 微生活 新视角
        
        【正文】
一、微生活区角创设的背景
(一)小班幼儿个性特征
        小班的孩子刚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不免会带一些“婴儿”痕迹在里面。但这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同时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好奇心以及模仿能力较强,游戏中渴求与同伴交往,但理解上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
         (二)社会化发展需要
        幼儿年龄小,自我意识能力较弱,对社会的认知较浅,依据儿年龄发展特点以及幼儿社会化发展需要,我提出了“微生活”的创设。在这个微型世界里,创设了烧烤店、水果花样拼盘、缤纷美食街,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加理解“自我”与“他人”的真正含义,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幼儿在“微生活”场景的缩影下,以自身生活经验出发,模仿成人劳作、扮演人物角色,游戏于无形的规则之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二、开展微生活区角游戏的依据
         1.“微生活区角”创建的理论依据
        我园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格局,日常教育教学中突出区角活动的地位。并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丰富的区角材料,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原则,让幼儿多思、多参与、多合作,在材料的选择上,固定与灵活材料并存,汇融主题教学内容,及时更换活动材料,及时调整活动难易程度,让幼儿在活动中想做、喜欢做。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
         2.“微生活区角”从幼儿心理特征出发
        小班幼儿思维比较单一,且爱模仿,在设置“微生活”区角材料时,每一种都会相对应的多放,这样既避免了幼儿间的争夺,又可以让孩子在模仿上有所提高,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此外本阶段的孩子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每个孩子并不会计划自己的任务,我会尽力让材料在多的同时更新奇,更有吸引力,更能符合幼儿心理特征。思考各个区角的活动内容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并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将目标隐藏在区角活动中,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生活角教学活动内容的实施研究
         (一)“微生活”区角的创设与活动目标
        1.主题餐厅之子区域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就针对我班生活角------“主题餐厅”有了初步的创设,结合我们上学期的KFC美食,以烹饪为依托,在生活角创设“丫丫自主餐厅”----以花样拼盘、自助烧烤区以及缤纷美食街”等系列生活活动为主线,幼儿在班级这个小小世界里,模仿成人劳作,体验生活情感。进一步提高幼儿动手合作以及语言交流能力,主张幼儿在体验“微生活”的过程中,既得到能力的提高,同时又能满足孩子们愉悦的情绪。
         2.阶段目标与措施
        《纲要》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区角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在主题餐厅下的“微生活”角里,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实践操作,通过自由结伴、自主互动、自主扮演角色人物等活动,让我们的孩子充分发挥了自己本身的能动作用,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社会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微生活”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是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处处都有规则,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之中。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小班幼儿来说,规则意识不强,角色定位不准。一切都很新鲜,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接触,日常活动中还不能自觉的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会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现象。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首印效应”告诉我们: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主题餐厅意在让幼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一个自然融入规则意识的状态中,让幼儿在“微生活”中体验到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自然过渡到一个规则意识阶段。
         (三)“微生活”幼儿合作意识的增强   
        幼儿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群体,往往不喜欢与人交往和合作,经常出现一个人玩耍、争抢玩具等情况。我通过各种有利于幼儿交往与合作的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交往与合作意识,在游戏互动时,渐渐树立合作意识,学会协商解决问题,自主寻找合作方法,从而在相互能动的过程中达到自己的目标。
         (四)“微生活”幼儿自主游戏的提升
        通过游戏次数增加,在材料上我又加入了额外的一些比如交通工具之类的设施,让幼儿在此基础上拓展游戏经验。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放手让幼儿去创造性的游戏,这也是自主游戏的优势所在。小朋友们都会参与其中,且忙中有序,乱中有章。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寻找适宜的支持策略,满足孩子游戏兴趣的同时,提高游戏水平,自然渗透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四、实践的收获
         (一)“微生活”背景下折射出的交往能力
        让幼儿有一个愿意说、喜欢说的小世界,是我的初衷、更是我的责任。在我们小小的餐厅里,孩子们通过“微生活”的世界,自己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幼儿间相互沟通、相互分享、相互作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于无形之中。满足了幼儿语言交流的需求。
         (二)生活实践教育的价值体现
        小班幼儿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老师要抓住孩子在活动中的有利时机以及与同伴间的争吵机会,引导幼儿学会分析,解决纠纷,为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在餐厅里,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通过快乐、温馨的语言交流环境,根据材料的不同投放,让孩子们愿意去寻找同伴合作完成,愿意在这样“微生活”的小世界里扮演着自己的小角色。这样,幼儿的生活经验慢慢转化为游戏经验,使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不断深化,既增强了幼儿间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游戏能力的衍生
        在主题餐厅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体验到通过“花样拼盘”、“自助烧烤”、“缤纷美食街”等一系列子区域,让孩子们感受通过自己的手发生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结果,重新能认识自己的游戏,在提供交通工具时,能通过自己的想象,运输食物,进行“搭建马路”“送外卖”游戏,这是游戏之外衍生出来的东西,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是无限的。
         五、我们的思考:教师的隐性指导作用
        观察在前,指导在后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老师通过观察、分析,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积极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发展的需要。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说过,只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去协调环境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我从制定观察目标、选择观察角度、判断幼儿活动行为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及个体差异,确定幼儿需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的我,组织幼儿开展情境游戏活动,以观察在前、指导在后的宗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鼓励幼儿积极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儿童心理之研究》陈鹤琴192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10月初版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