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红
滨州市滨城区北城英才学校 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师基本的工作标准。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主要就是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让其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即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德育教育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科目。通过这门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也可以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因此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创新教学方法,力求构建高质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浅薄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让教师准确的划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并没有将教学目标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制定大致的教学方向,但在课程设计时却容易出现主次不明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也会影响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依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并不会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更难以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略显生硬,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能够切身体会到对知识内容的感悟,那么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1.2教学组织欠妥,教学方式不当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在备课时结合教程内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预设,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会给出的反应,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而事实上,教师的教学组织仍有待提高。如,课堂上学生不配合教学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走神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另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待加强。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会存在教师唱“独角戏”的问题,即教师以“灌输式”的方式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何为对,何为错,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这样不仅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会导致对学生的德育效果不佳,当生活中出现课堂上讲授过的类似事件时,学生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
1.3忽视课堂生成,教学缺乏实践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将知识从无到有进行积累的动态过程,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够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进而转化为对身边事物的主动思考,达到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换而言之,需要教师重视课堂生成的过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是,事实却并不如人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一时间都难以改变,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学习时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产生仍处于懵懂状态,在理解上便容易陷入误区,更不用说让学生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2.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存在即合理。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课程都被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家长、学生往往更为看重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升学考试必考科目,音乐、美术、体育、道德与法治这些课程在其心中的地位自然会降低。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弘扬,这些课程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来,使得教师、家长不得不重新衡量其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对本科目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使这门科目的作用能够充分凸显出来。
具体来说,在进行教学时,尤为需要教师重视教学设计。明确不同章节的教学目标,在授课时做到主次分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适当扩充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举例来说,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校园中存在的规则,并深入思考如果行事偏离了这些规则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树立规则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求让学生能够全部进行记忆,但是要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后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2.2创设生活情景
学习知识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尤为重视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目前,教师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情境教学法、直观讲授法等等。但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社会范围过于狭窄,在成人眼中稀松平常的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能够让学生对于课程学习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在面对不同的生活场景时也能够明确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可见利用情景教学法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来说便十分有效。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小点声》这节课的教学,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在图书馆读书。众所周知,在图书馆切勿大声喧哗,如若不然不但会影响到他人的阅读,还有损自身修养。但是,小学生纯净如白纸,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在其意识中仅有“想做”和“不想做”,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便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学。简单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当自己读书时,如果有他人在旁影响,那么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推己及人,学生便会认识到打扰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进而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提高。
2.3增加实践教学
校园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场所,但是道德与法治知识却不仅仅存在于校园内,而是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相关事情,产生直观感受,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意识观念的构建。但是,以当前的教学环境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学仅能够在课堂内完成。是以,教师的教学也愈发偏重于理论指导,让学生对道德、法律有一定的认识,最多不过是将时事热点问题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由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法律意识。利用此种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却不足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笔者以为,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联动的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在课下亲身实践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将讨论内容聚焦于“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一问题时,教师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向学生阐明“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将摔倒了的老人扶起来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与此同时也要向学生讲述社会上的不良案例,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即纵然需要“做好事”,但也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此种情况,让家长配合记录下学生完成“好人好事”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将良好的道德品质根植于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秉承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清晰地认识到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现阶段,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认识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正出现的问题,探索创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文中主要分析了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景、增加实践教学三种教学策略,希望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立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6):65-67.
[2]周峰,彭城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8):119-120.
[3]赵克彪.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20):50.
[4]葛卫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思考[J].语文课内外,2020,(18):114.
[5]谢小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与策略[J].教育,202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