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合唱教学的五大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高丹
[导读] 为了让合唱教学变得更加有章可循,形成新的合唱教学方法

         高丹
         深圳市宝安区红树林外国语小学  518101
         
         内容摘要:为了让合唱教学变得更加有章可循,形成新的合唱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合唱兴趣和能力,本文提出了小学低段合唱教学的五大策略:玩转音乐动作游戏、建立固定音高、科学发声训练、培养学生合唱技能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唱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合唱的初步感觉,为进入高段学习合唱歌曲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段,合唱教学,策略

前言
         
         童年是人的启蒙时期,童年价值的实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远的影响。
合唱教育体现了丰富的童年价值。其一,歌唱兴趣。童年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唱歌,歌唱兴趣通常在童年时期更容易培养。其二,合作能力。学生喜爱在群体中生活,合唱是群体活动,合唱讲究和谐、包容与合作。每个人都必须和他人团结合作才能发出和谐统一的声音。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低段合唱教学。如果一个合唱团60个学生,都是6-8岁的孩子,我们希望他们从这样一段学习经历里获得什么?我们希望通过合唱教学,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喜玩喜动,音高感还未完全建立,这个阶段是培养他们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阶段,也是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合唱意识,打好音乐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多年的合唱教学中,我们始终立足合唱的童年价值,通过音乐动作游戏、建立固定音高、科学的发声练习、培养学生合唱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总结了低段合唱教学的五大策略,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合唱的世界,享受音乐。
         
一、策略1:玩转音乐动作游戏
         达尔克罗兹认为,通过与儿童游戏活动结合,身体运动、音乐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节奏能够帮助儿童获得快乐。”①因此,在组建合唱团后的第一次学习中,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我们通过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感知音乐律动的音乐动作游戏,分别尝试将放松、音高、节奏、音乐情境体验等练习与肢体相结合创编一些短小的练习,充分运用体态律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知身体的律动。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课前放松
         正式上课之前,播放一段比较舒缓的音乐,让孩子们跟随音乐做身体的拉伸,告诉学生自己的身体好比一个橡皮筋,让学生跟着音乐慢慢地拉伸,同时要求学生手臂向上拉伸的时候吸气,手臂放下来的时候呼气,让学生用身体感受音乐,表达音乐。
         2.节奏与音乐情境体验
         第二个环节,请学生跟着音乐自由地进行拍手,琴声停止,学生停止拍手。
随后带领学生用身体各个部位创造出一种雨境,从搓手-捻指-拍腿-跳起来坐到合唱台上,学生们跟着老师完成了从小小的雨,慢慢地、慢慢地,越下越大,又慢慢地停下来了的整个过程。此环节重在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聆听习惯,训练他们身、心、耳的协调性。
         3.感知音高体验
         达克罗兹指出:“音乐教育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并结合体态律动的方式进行听觉训练,发展听觉和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音感和内心听觉。②在训练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身体形态表现出对音高概念的感知。例如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就是邀请学生在听到音乐行进过程中,对突然出现的音进行音高判断,当听到高音的时候学生们做剪刀的动作表示声音的尖利,当听到中音的时候做布的动作,表示声音的温和,当听到低音的时候做石头的动作,表示声音的低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且形成了初步的音高概念。再例如,在训练中,我们还利用了身体的上下结构让学生直观感知音高,通过听音练习,让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身体将音高低的先后顺序用肢体呈现出来。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尝试,我们发现这种教学策略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率高,久而久之,学生们在训练过程中懂得用自己的眼睛看着老师的指挥,用耳朵去聆听老师的要求,用身体去感受音乐的线条。  
         
二、策略2:建立固定音高
         低段学生是建立好的音感、绝对音高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不同音阶变化的练习,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都要做同样的练习,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开始从一个单音开始,每天重复听唱加深音高记忆。零基础的学生,至少单音听唱一个月,白健的固定音高可以听准了。这是音高记忆的过程,也是肌肉记忆的过程。可能很多人会问,这样做,学生们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们无限重复的练习,学习兴趣会逐渐被消磨。因此,我设计了游戏活动,提高趣味性。
         动作传真机,是我在合唱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游戏活动:
         活动1:老师演唱标准音高6音,然后学生一个一个模仿老师进行演唱,最后再传回老师这里,老师再进行校对。
         活动2:老师一边唱一边做科尔文手势,然后学生们一个一个模仿老师的动作和演唱,最后传到老师这里,老师再次进行校对。
         活动3:老师以6音为基础进行向下或向上构唱音,学生要模仿出老师演唱的所有音,包括构唱的音。学生再以构唱出来的音为基础音,进行其它音的构唱。一个接着一个进行传递。
         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的固定音高以后,逐渐地加入变化音的训练,再进入音程的训练。当孩子们建立了音程关系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建立和弦关系,有了和声才能体现出合唱的精髓。
         
三、策略3:科学的发声训练
         低段学生如何进行声音的训练,是合唱训练中比较有难度的一个环节。

6岁左右的孩子声音还特别稚嫩,歌唱大多是喊叫式,基本上没有音乐的概念。因此,采用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才是取得教学成效的关键。
         1.气息练习要结合元音进行
         科学的好声音,一定是建立在好的气息支撑上,所以我们会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制定一些气息操,每天坚持5分钟以上的气息练习,让学生吸气时感受腹部向外扩张,并且要让学生明确呼吸不可带有任何肩膀的动作,同时用手顶着腹部,让腹部与手进行对抗,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歌唱呼吸习惯。更重要的是不能单独练气,一定要结合元音进行练习。否则,练再多的气息都是无用的,气声的良好结合很重要。
         2.练声曲的多样化
         在声音的训练曲上要形式多变,让孩子们多体验不同的练声曲,不能只局限在一个练习曲上。在每一次演唱前都要有意识、有目标,且带着一定的要求去练习。这样不断反复,就会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形成自己的肌肉记忆,慢慢就学会了用意识去控制发声。
         
四、策略4:培养学生合唱技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学生年龄越小,习惯越好培养,在合唱教学中也是同样的。合唱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艺术,合唱技能的学习是唱好一首歌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在搭气、音准、节奏等方面的习惯。
         1.搭气演唱的习惯
         低段的孩子一开始在练声,有些孩子会乱唱,是因为唱不上去后才开始乱唱, 那么建立一个开口结合气息的习惯就尤为重要了。所以最开始学生们无论是视唱、还是练声的时候,教师都要不断的强化和引导学生们搭气演唱的概念。如果不能一次唱到高音是很正常的,但是要让学生们想办法唱准,然后在此基础上帮学生们建立如何唱好这个高音的感觉,需要打开喉咙,两肋扩张蹲下去的感觉。
         2.合唱训练中的思维习惯
         在合唱的学习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可以事半功倍。在音准的练习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听的感受,例如:听音程时,不能只是单纯的听出度数关系和音程的性质,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心去直观感受音程的关系与属性,要想办法让自己更敏锐地去分辨事物的存在。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重复,这也是强化肌肉记忆的一个过程。
         3.建立内心有稳定拍的习惯
         在合唱歌曲的学习中,如果将音高比作血肉,那么节奏便是整个歌曲的骨架。陈容在《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中强调,“节奏教学中会有很多种可变因素,但是其稳定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从节奏本体来看,无论节奏的时值组合怎样千变万化,但稳定的节拍仍然是必要的。尤其当拍号、速度等发生变化时,节拍的稳定就显得更为重要。稳定性表现在内心,身体动作的多种变化都依赖于内心对于稳定拍的把握,不受任何干扰。”③
         对于6-8岁的孩子,节奏的学习要从稳定拍子开始。以四分音符稳定拍,用拍手、跺脚、或拍打身体部位来进行稳定拍的训练。在稳定拍的训练中,需要借助节拍器。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最开始的速度从60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速度。在学生们有了稳定拍的意识以后,让学生跟着节拍器,在稳定拍内,练习不同的节奏型,然后不停地切换节奏。这个练习的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无论我们怎样切换节奏,学生的节奏都会很稳定。
         4.培养学生打小拍的习惯
         在接触低段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接触作品演唱时,普遍会出现乐句不连惯的现象,一开始我们认为是因为学生太小,很难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旋律走向,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联等因素,后来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慢慢发现,其实拍子与节奏是影响孩子们演唱不连贯的根本,如果让学生们在正常打拍的情况下进行演唱,很多情况下旋律是断的,如果让孩子们打小拍子进行演唱,旋律的连贯性会变好,所以我们会要求在演唱一些连贯性作品的时候,全部打小拍子进行。
         



五、策略5: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
         合唱是一种集语言、音乐、演唱为一体,需要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在合唱训练中,强调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对于刚刚接触合唱的低段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共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唱意识呢?
         在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气息、音准、发声的习惯之后,我们就要引导孩子们感知何为合唱。我们通常采用卡农的曲子进行练习,比如卡农的音阶练习,短小的乐曲进行练习。最开始从两个声部开始,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拓展到三个声部、四个声部,甚至更多的声部,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声部之间节奏、旋律之间交替的配合,感受声部层次的出现。同时卡农也是练习抗干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结束语
         合唱用特有的艺术形式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快乐与和谐。合唱教学是一种团体的声乐教学形式,它能将每个人声音的个性完美融合在一起。在小学低段合唱教学中,通过使用一些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合唱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合唱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给生活带来的快乐与色彩,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肖晓峰:《“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0年,第97页。
②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30页。
③陈蓉:《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参考文献:
[1] 肖晓峰.《“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0.
[2] 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 陈蓉.《声势——音色、节奏与身体》[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