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湘文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丰丽学校 广东深圳 518116
摘要:中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其中的思维品质,不仅是指能使用英语进行书面或口头的简单交流,而是指更高层次的、有逻辑性、有深度的交流。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形成阶段,可塑性强,但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未得到足够的培养。笔者以深圳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学期Unit 8 The gifts麦琪的礼物为依托,对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能力;批判性问题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1】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反映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思维是批判性阅读的重要条件。【2】提问作为一种常规的方法,已经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引发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的基本形式。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或是过分专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讲解,提问过少;或是提问过于简单化,毫无意义;或是问题过于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无法推断出作者的观点、态度、隐含意思,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批判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批判性问题设计的教学实践
批判性问题是指能够促进学生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心灵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培养思辨精神的问题。笔者以深圳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学期Unit 8 The gifts为依托,从阅读教学的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介绍笔者对于批判性问题的设计。
(一)Pre-reading读前
读前部分是阅读课的导入,目的是激活背景知识,激发阅读兴趣,为后续阅读作准备。【3】因此,读前部分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知教材,以旧知促新知。如九年级上学期Unit 8 The gifts的读前部分,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1.Which is more important in our life, love or money?
2.If you don’t have enough money like her, what will you do?
第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爱与金钱的重要性,一方面让学生提前感知阅读文本的主题,针对对于人生都重要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方面又可以在积极思维与阐述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个问题,是一种假设性问题,却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思维过程中,学生学会针对没有足够的钱买礼物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故事中女主角选择放弃自己心爱之物,去买礼物给丈夫埋下伏笔。
(二)While-reading读中
读中部分是阅读课的中心环节,它承担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预测、分析、质疑、推断、总结、批判等批判性思维方法,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技能的任务。【4】因此,读中部分问题的设置,应是层层递进,有助于思维培养的。
读中问题的设置方式多样,如通过标题预测阅读内容、判断文章体裁等;通过文本细节,分析作者态度等;通过整体理解,批判作者观点、立场等。
同样以The gifts为例,针对标题和文章第一段进行提问:
1.Why did Della count her money?
2.Why did Della count her money for three times?
第一问是基于文章主角动作的分析,可以直接从文中得到答案:Because she wanted to buy a gift for her husband. 第二个问题是对写作意图的分析:女主角把钱数了三次,有可能是因为她不相信钱不够,也可能是因为她希望多数几次,钱就够了。这样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Because she couldn’t believe she didn’t have enough money./ Because she hoped that it would be enough money if she counted more times.
接着,女主角在家等待丈夫归来这部分,也可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对故事细节的分析,提升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及推理能力:
1.What did she feel when Dela was waiting for her husband?
2.What did she feel when Dela saw her husband’s expression?
而在故事结尾,针对夫妇双方都卖了最珍贵的东西买礼物,也可以设置问题:
1.What is the surprising ending of the story?
2.What kind of ending would you design if you were the writer?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总结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想象和创造力。
(三)Post-reading读后
读后活动是读中阶段的有效延续和拓展,它基于文本,却又高于文本。读后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在读中阶段对文本信息的掌握情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造力的有效方式。比如:在The gifts麦琪的礼物的读后环节,可以针对男女主角为了给对方惊喜,卖掉自己心爱之物的行为,提出以下问题:
1.What do you think Dora and her husband?
2.If you were Dora, what would you do?
学生经过了阅读,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在为Dora夫妇表示同情,为他们的爱所感动的时候,却也有人开始思考:如果两人提前告诉对方,是不是就不会失去心爱之物?这在某种程度上,可激发学生对“沟通”二字的思考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批判性问题,能让学生学会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做出明智而理性的决定。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闭合的问题转向开放式的问题,由单一的问题转向层次性的问题,将简单的提问转向“苏格拉底式”提问,培养学生完善的思维品质和逻辑方式,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和完善的思考者。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2】张振霞.浅谈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J]. 华夏教师, 2017, No.080(20):80-80.
【3】 赵静.读前、读中、读后活动设计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科教导刊, 2017, No.323(12):108-110.
【4】 张淳.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9, 11(00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