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发玲 李艳平
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4450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代化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汉语教学中,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理念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技能也非常重要。因此在本文中,为了有效地提高阅读教育的质量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趣味性,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独立阅读及思考、增加小学学生阅读量的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研究
引言:
众所周知,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但是如果他们不能熟练地掌握阅读技能,仍然很难理解阅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自觉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为学生的未来汉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一些有关阅读教学观点和实践。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目标
小学阅读理解教育在基础汉语阅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阅读教育是学生与老师和课文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老师用语文教科书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文章阅读练习活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明确的教育目标是教师进行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条件。设定清晰的阅读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进行中段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兴趣有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现状
小学语文中段正处于过渡阶段,从这个阶段开始阅读量相应增加,阅读文本的长度也相应增加,问题必然也会因此凸显出来。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和课本知识的逐步更新,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不适。首先,一些学生缺乏对阅读目的的意识形态理解,倾向于寻找“新”阅读材料而不是“深入”阅读材料。第二是对阅读困难缺乏积极态度,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只想等待老师的解释,也不会主动采取行动。第三,他们不了解编写当前教科书的意图,转向“学习技巧”,而阅读技能的形成则处于“盲区”。考虑到上述情况,下文探讨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和训练。
三、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授课的节奏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扩展过多,授课时间不合理,教学任务往往不完整,有时会出现延误,或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延长教学时间的现象。
2、因教学效果不好的缘故,许多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改进教学。若在教学同时教师没有针对教课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也会使学生不能足够的理解学习内容。
3.、在阅读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老师总是笼统的评价学生给出的答案,而没有具体指出学生的答案是否不足,或是提出一些独特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犯错误。
四、小学语文中级阅读策略
1、选择具有创作空间的阅读内容
阅读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内容的选择,阅读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有助于成功实现小学语文中级阅读教育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理解和学习技能,以及语文阅读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注意优化小学语文中级课堂阅读教育设计,选择多样式式阅读教育。对有关的特定文本和文章的深入研究,文本内容的适当处理和设计,用于实际阅读教育中,以及将阅读与写作积累相结合的阅读教育理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阅读。指导学生要了解描述人物心理变化、体验人物的形象和人格特质,在阅读材料中积累成语和用来解释人物心理变化的单词,引导学生阅读该角色的情感变化,他们可以养成习惯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教课文时,考虑到阅读教育的需要,老师灵活地设计阅读内容的理解方式,让学生了解阅读中短语和段落的组合,以及词语、短语之间阅读差异。
2、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自对教学的高度控制和操作,教学方法的优化对创建高效的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影响。考虑到阅读教育的相关任务和目标,以及生活中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师应充分理解小学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特点,并结合优化的阅读教育内容设计,充分利用情境教育,创建有助于课堂阅读教育的情境,使阅读教育成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并改变课堂教育氛围开展实用教育和调节气氛性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教育的兴趣,使学生有更多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并使学生增加学习阅读的意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在阅读教育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将理论分析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组织和开展适时的阅读实践活动,如师生、同学间对话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必须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节奏,开始全面教育改革的新征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必要在小学语文中段教育中不断优化教学路径,以激发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趣味,并依靠创新的教学环境,本着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核心内容的要求,实现小学语文中段的综合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福海.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目标与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2)郭兆军.浅析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