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缤纷音符,感受音乐之趣——浅析小学音乐趣味教学评价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 丁凌
[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程标准全面落实,教学评价也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丁凌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14200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程标准全面落实,教学评价也成为重要研究内容。作为音乐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小学音乐趣味教学评价为研究内容,围绕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从演唱环节、歌唱环节、器乐教学、音乐鉴赏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开展趣味教学评价的策略,以帮助教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推进小学音乐教育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评价;高效课堂
         
         小学阶段,教学评价的分析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内容,要求教师利用规范化、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确保教育理念的深入践行。因此,小学音乐的教学评价同等重要。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仍局限于对学生考试成绩、学科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片面评价,缺乏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发展性评价,致使音乐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明确导向相背离。在此背景下,趣味性教学评价应运而生,该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时更要注重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评价,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趣、有效的评价,激发音乐学习的深厚兴趣。
         一、歌唱环节,注重感官体验
         (一)听唱律动中感受旋律
         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曲的学习和身体的自然律动来感知、体验音乐。在歌唱环节中教师趣味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升华学生的感官体验。例如在学习《草原上》时,教师可以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歌唱教学,鼓励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自由律动肢体,并感知旋律的音高线,如巧用手势动作,以手势模唱引导学生掌握音高,感受歌曲中的音高变化,这种可以现场反馈的律动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便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音乐知识,通过听唱律动建立良好的音准和旋律感。其实,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会根据自己对节奏、旋律的理解而律动肢体,通过身体不同程度的舒展表达某个旋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音乐情景,体验音乐创意,以肢体的自我开发将音乐内在与肢体外在有机融合,当学生沉溺于音乐时便可以以歌声和律动完成教学评价,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激活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构建高效课堂大有助益。
         (二)音感创作中呈现逻辑
         音乐的学习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结合,在小学音乐的学习和教学评价中,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会建立一种艺术化的默契,在相互听唱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实现彼此音乐学习的提升。在歌曲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对新学习的音乐进行节奏和旋律的辨析,并通过自我评价对错误的唱音进行纠正,从而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升音乐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演唱《牧场上的家》时,学生先进行歌曲的学习,随后教师抽查个别学生演唱,其他学生则要认真聆听,并找出演唱中的出彩之处及错误之处,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体验音感情景,并进行听辨式逻辑评价。此外,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演唱之后,也会增强歌曲与音感的结合,强化听辨体验,在体验中感受音乐作为抽象艺术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理性逻辑与抽象艺术的结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音乐学习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之后,自然而然的便可提升音乐学习能力,并在学习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二、器乐教学,突出学生个性表达
         当学生对音乐学习有一定的积累之后,便可以在理解音乐作品主题和风格的基础之上利用乐器进行二度创作,将所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与同伴的合作创作中培养默契,享受音乐的乐趣。

一般而言,合作学习是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在音乐学习中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互听互唱,同时也体现在乐器的即兴编创中。当前,许多小学生都会学习一、两种的乐器,当学习一首新的音乐作品时,便可以与同伴合作演唱,在演唱中加深音乐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完欣赏课《龙腾虎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进行器乐演奏,引导学生在演奏中理解它的主题和风格,感受民族管弦乐的恢弘、大气。此外,学生们在用乐器进行合奏时必须突出音乐的主题,围绕作品情感基调即兴创编和表演,同时也要通过同伴合作进行相互探讨、思考,并对即兴合作演奏进行有趣的评价,让学生在体验音乐的基础之上提高合作能力,而这也是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情感理解,探索音乐审美情趣
         (一)让音乐走进内心
         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音乐欣赏教学多采用聆听与体会相结合的策略,鼓励学生通过聆听的理解音乐,并学会对所欣赏乐曲进行探究、思考,继而表达出自己的所感、所思和所想,实现对音乐之美的感悟,对音乐审美的追求。例如在学习《茉莉花》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不同演唱者、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器乐的演唱或演奏形式,并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的《茉莉花》在单色、力度等要素方面的差异,从而通过引导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达到预期的音乐鉴赏目的和教学评价。实践证明,音乐欣赏教学可以直观看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音乐的不同学习必然会掌握一定的鉴赏能力,也可以对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体会、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可以根据音乐的听觉、视觉来评价所听到的音乐,引发不一样的体会,这不仅是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是其对音乐学习的积累,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欣学教学评价的“直接”形式。此外,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展现自己的情感,在与同伴交流时对音乐理解的表达也是一种自我音乐素养的展示。
         (二)探究乐曲潜在情感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可以带领学生在聆听中展开无限的想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时要注重乐曲内涵和情感的传授,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理解音乐作品,并学会乐曲中的曲式结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有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音乐的真谛。例如在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景法导入内容,完成基础教学之后将乐曲中的引子和A乐段利用连环作画将音乐欣赏与人文鉴赏有机融合,然后要求学生仿照着对B乐段和A’再现乐段进行学习鉴赏,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作画中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学生的人文表达情怀,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进行有力评价。
         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趣味性教学评价在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可以高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有效的评估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更是对教师音乐教学成果的重要评价。众所周知,音乐的美可以让人们远离世俗的纷扰与嘈杂,享受声音带来的美好,因此,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音乐教育,利用趣味性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音乐,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王莹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评价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07):158-160.
         [2]王川.浅谈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北方音乐,2019,39(24):139+141.
         [3]赵素芳. 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304-305.
         [4]宋娟.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