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历史线上教学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郑燕妮
[导读]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郑燕妮
         延吉市第八中学校

         【摘要】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因此,在熟能生巧地驾驭初中历史线下教学的同时,不断摸索和探究线上教学模式和策略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结合笔者开展线上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出有关自主导学、知识精讲、合作探究等方面的线上教学策略,为优化初中历史线上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线上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加之当前世界发展趋势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教学媒体和形式不单单仅限于传统的线下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线上教学逐渐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新型教学形式。
         如何熟能生巧地开展初中历史线上教学,如何合理安排线上教学中的自主导学、知识精讲、合作探究?围绕着这些问题,结合笔者本人的线上教学经验,拟对初中历史线上教学策略加以探讨和研究。
         一、自主导学——整理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组织的和有联系的知识比具体的和孤立的知识要好学、好记。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具体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和体系进行指导,以加强学生对获取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杜芳. 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69]
         因而,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会整理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目前,网络上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非常多,如WPS、幕布、Mindmaster、iMindmap等,其中,使用方法简便、适用于教学讲义的软件有“幕布”,在整理知识体系的同时可以一键生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将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按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清晰地呈现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是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和精华。在课堂中的自主导学环节,学生可利用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自主阅读教材、标注重难点知识,初步地整理和梳理本堂课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疑难点进入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讲授统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可以根据历史的基本组成要素——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内容(过程、经过、活动、情况)、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维导图。
         二、知识精讲——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线上教学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加以突出重难点,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要体现出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线上教学的知识精讲环节可以通过直播教学或微课教学的形式呈现,这两种形式具有不同特征,适用于不同的课型,各有其优势。
         (一)直播教学
         直播教学具有时效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优势,适合用于新授课型,但同时,对直播效果的稳定性、流畅度的要求也很高。目前,国内直播教学平台诸多,如钉钉、腾讯课堂、云朵课堂等等。其中,钉钉在线直播教学平台已具备很多类似班级授课的功能,例如,多个授课班级可同时联播、下课后学生可查看直播回放、课堂上支持师生间互动交流的连麦功能、教师批阅作业的家校本等等。
         教师在利用直播教学平台,对知识点进行精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做到层次清楚、具有系统性。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前后相连的各种联系和内在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要有系统,有头有尾。

二是要注意材料选择及组织的典型性。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只有选择典型的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补充,才能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将历史问题讲清讲透。三是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鉴于线上教学平台本身非同于学校教室面对面授课,课堂管理、驾驭等方面会比预想有些出入。因此,线上教学的语言应更简明形象、生动幽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让学生产生共鸣,有所领悟。
         (二)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所选择的是某个重点(难点)知识点或某个专题,用最精炼的语言去讲述、解析所要探讨的问题。
         例如,笔者设计复习课——《专题:中国近代史----国共关系的变化》微课程设计方案如下:
主题    中国近代史---国共关系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共关系史的不同时期划分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历史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宏观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各时期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各时期历史发展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不同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认识到“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道理。
教学对象    九年级(下学期第二轮复习-----专题史)

教学流程、内容设计    (1)介绍国共关系变化的四个时期,学生宏观地了解时期划分。
(2)微观分析各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意义,分析、理解历史时期的特点。
(3)通过对整体各大历史时期的了解,学生分析并得出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败”。


实施思路    (1)对国共关系变化的四个时期进行整理,并用演示文稿进行展示并讲授。
(2)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意义进行讲解。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历史启示。
(4)将本专题的知识点归纳图表附为附件,供学生进一步参考学习。
         三、合作探究——互动探讨,展示分享
         合作探究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课堂上探讨的“问题”应该涉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形成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可以用随堂讨论的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解决。[朱煜.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7]
         例如,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对外开放”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对外开放的作用和启示”作为本节课的合作探究问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交流分享活动。课前,教师以 “家乡的对外开放”为例,给学生预留“探讨对外开放的作用”的预习作业,并提示学生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思考。围绕着此项研究主题,全班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分别以不同的研究主题,在课前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形式,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演示文稿。课上,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连麦”功能,由每组的小组长进行小组预习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的史料搜集、整理、辨析的史料实证能力。学生利用搜集到的史料,解释和拓展说明对外开放的作用,拓宽了思维,培养了历史解释能力。在各小组展示分享研究成果的同时,班级其他学生可以利用“对话框”即时地提出疑难点和个人的看法、观点,教师可及时地对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形成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综上所述,有效开展初中历史线上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还要重视重难点知识的精讲和互动交流式探讨。只有有机结合这三点教学策略,线上教学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以实现更为紧密的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杜芳. 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潘洪建.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4]曹殿波 党子奇.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