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刍议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黄启芬
[导读] 在传统的授课环境中,对于地理这门功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大都集中在单向灌输的层面

         黄启芬
         泉州南安南星中学  福建泉州  362342
         
         摘要:在传统的授课环境中,对于地理这门功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大都集中在单向灌输的层面,将知识死板的传授给学生,忽略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观学习感受,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结合问题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知识点内容的传授展开必要的创新,深化学生的学习认识,帮助他们获得更为深入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情境创设
         1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概述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增强。由此可见,问题式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教育价值。首先,有助于问题情境有效性的创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加注重结果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进行问题的发现、分析及解决,实现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有助于学生体验—反思思维过程的开展。在高中地理教学对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调查、考察的方式获得一种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积极的反思,实现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问题式教学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
         2.1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学习自主性的有效发挥,才能在对资料的分析中,自主的进行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实现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对于问题进行了过度的预设,学生只能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思考与学习,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提出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思维积极性的激发。
         2.2问题式教学过程中评价反思环节相对欠缺
         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模式中,体验—评价—反思,是学生思维能力呈现螺旋形上升所必需经历的过程。而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学习体验,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情况的评价,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实现经验的总结和不足的弥补,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3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
         3.1情境相融,以情景教学搭载问题导入
         在开展问题导学法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情景的构建,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背景下了解问题的本质根源,若单纯使用口头提问环节是无法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理解。因此教师在问题导学法中,应通过先进的教学技术,将有关问题放置于特定的情景模式下,以所创设的情景作为问题提出的引子,从而自然地引出问题的本身。教师在情景创建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情景贴合实际情况,以生活实践为出发点,导入高中地理问题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地理问题的奥秘。


         3.2讲究配合,以合作课堂开展问题探究
         在问题导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师生配合、生生配合也是促进导学法更好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题探索活动,通过合作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与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在问题导学法具体实践环节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化解出现的问题,促进问题导学法的顺利实施。
         3.3循序渐进,以科学设问展开知识延伸
         学生在对问题进行相关的反馈后,教师应针对学生所反馈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详细的问题讲解和知识补充。与此同时,教师要重视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讲解,应避免过度讲解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应采取“讲问结合”的方式,在对某个问题进行讲解后,再由此及彼进行问题的延展和引申,从而激发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当中。
         比如,在教学《产业转移》这节高中地理课时,利用问题将知识点环环相扣,并使用问题展开延伸。依据教材内容首先向学生抛出问题:“东亚产业转移受哪方面的原因影响?”,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进行解答,而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补充和完善。而后,教师再次以问题展开延伸:“美国产业转移与东亚有何区别”,让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探究更为深奥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因此,教师在使用问题导学法时依旧要把握教学的分寸,过度教学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从而弱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综合能力,而教学不足也会使得学生不能够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从而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不清。因此,教师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掌握问题导向的要领,拿捏实际教学的分寸,开展适度教学,并重视以问题为导向串联知识点,保证学生深入现象看本质。
         3.4注重巩固提高,设计分层作业
         问题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也可以在课前、课后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预习或复习,充分发挥问题教学的价值,增强问题教学实效。课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料,以基础知识为主,促使学生通过预习快速掌握,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为增强预习效果,在课前预习资料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课后,教师要以巩固提高为目标,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心智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置问题探究任务,促使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巩固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后,教师可设计“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这一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当地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调查研究的过程,即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结束语:地理问题式教学运用以来,受到老师和学生喜爱,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将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更好地运用到了课堂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需要教师们的更多关注,根据课程内容,在合适时间、从生活出发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地理,在自我的不断探索中发现学习地理的诸多乐趣。
         
         参考文献:
         [1]冯志旭,曾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9(24):4-9.
         [2]郑荣松.初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当代教研论丛,2019(04):86-87.
         [3]陈芸先.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5):35-36.
         [4]密建芳.谈地理趣味学习情境的创设技巧[J].地理教学,2012(15):34-35.
         [5]孙婷婷.“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5):235-2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