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慧敏
湖北黄冈市黄州区一中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诗歌鉴赏仍是高考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刚刚迈入中学的高一新生来说,诗歌鉴赏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最难攻克的一环。因此,诗歌受到极大程度地重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有着深入的认识,加大语文鉴赏的教学力度,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诗歌的鉴赏。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文言文、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等的时候,能够更加的理解其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情感。教师必须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领悟到诗歌中的内涵和以及思想,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能力的技巧之后,对学生的语文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1明确高中诗歌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严格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来讲的,要求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同时要求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达到E级。从具体要求来讲,学生要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鉴赏诗歌的形象語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普遍缺乏阅读诗歌的兴趣,更不要说主动鉴赏诗歌了。学生鉴赏能力浅薄,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对字词的解读上,无法提炼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丰富情感。此外,学生诗歌鉴赏训练不够,鉴赏技巧缺乏,无法顺利有效地从纵深方面切入诗歌。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课堂上全在讲授如何答题,既无法满足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等要求,也把《考试说明》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转变为机械的数学公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公式进行诗歌鉴赏,应对考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没有得到有效培养,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结合《考试要求》、高中生诗歌鉴赏和诗歌鉴赏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和学习。
2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素养
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只是教学的基础,还要通过教学教导学生融汇贯通,引导灵活运用所学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并且固定的模板严重影响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以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和鉴赏诗歌。另外,固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只是一种依据,教师要教导学生如何运用,教导学生灵活运用在不同的诗歌鉴赏中。
例如:在《登岳陽楼》诗歌鉴赏时,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有谁去过岳阳楼,然后让学生分享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心情,然后再剖析诗歌中的词句,让学生谈论诗歌中词字的妙处,从而促使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再学生自身感悟之后,教师再应用像应的鉴赏知识进行诗歌鉴赏,以此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整体素养。
3深入了解,体会诗歌内涵
每一篇诗歌都有独特的内涵,是诗人结合当下感受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内涵,进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综合性、应用性的能力。以《离骚》为例,作为楚辞体的代表作品,是战国时期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学生概读全文,会发现作者运用浪漫的笔法连带大量神话描写,以自叙的口吻详述了自己的身世、品德与理想。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度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离骚》是屈原在政治生涯困苦之时所创作的作品。作者屈原,本出身自贵族,因过人的能力被楚怀王信任。屈原怀着无比崇高的理想,在他的努力下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正是屈原刚正不阿的人生理念,使得他在外交政策上与腐朽的楚国贵族产生矛盾而备受其他官宦嫉妒,几经诬告陷害导致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屈原因此创作了《离骚》。学生掌握文章背景后,对作者关心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体会更加深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并且对诗歌作者、作品描绘的内容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教师导向教学的重要体现。
4对比鉴赏,掌握诗歌学习技巧
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相同风格的作者在创作形式的指引下,往往展现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也会反映其内心的心理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诗歌揣摩作者的人生经历。另外,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对比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以《望岳》与《登高》两诗歌为例,这是杜甫的两篇代表作,两篇作品虽都是登高望远的咏怀诗,但所寄托的人生情感却截然不同。《望岳》一诗明显气势澎湃,是杜甫前期的代表作品,那时他还是一位自由浪漫的少年郎,与李白等人结交游历大唐的绝美风光,尤其是诗词的最后一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而《登高》在开篇就勾勒出一篇萧索的景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杜甫漂泊在外独自登高的潦倒与失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时作者已不再是那个优游的少年郎,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穷困潦倒老年垂暮的悲情都寄托在诗歌中。学生细细品味这两首诗,眼前仿佛已经勾勒出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心中不免感怀良多。在这一对比鉴赏过程中,学生不仅夯实了诗词学习的基础知识,而且掌握了感悟作者经历、品味时代背景的方法,促进了学习类似诗歌作品的赏析能力。
结语
总之,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核心的"一体四层四翼"是对语文教学方针的高度总结,教师应重视这一教学理念,立足语文课堂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课堂设计。笔者将持续关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这一重要课题,立足教学实践,丰富教学手段,旨在为提升学生素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崔嘉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42.
[2]贾超.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才智,2016(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