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彤
云南昆明青苗国际双语学校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全面实行的背景下,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不仅应注重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运用水平,夯实学生拼音、识字、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基础,同时,还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理解等核心素养为目标,拓展学生的认识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全面、健康、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特点出发,对提升学生文章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识字训练;自主阅读;思维引导
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对自身阅读能力进行锻炼与提升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巩固语文基础,同时,对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着积极意义。为此,教师在基于一年级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语文课程时,应以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基础文字运用技能的培养,通过加强文章阅读与理解的融合、利用朗读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等形式,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夯实阅读基础,加强拼音、识字训练
素质教育体制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使得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形式与内容等需要进行对应性的调整,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一年级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为学生接受系统教学的初级阶段,要求学生掌握1600-1800以上的识字量,才能有效开展下一阶段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
1.1做好拼音教学训练
汉语拼音是语文课程基础教学内容,每个拼音、音阶对应着数量不同的汉字读音,是学生学习认字、进行阅读的前提。教师在开展拼音教学时,应根据学生拼音掌握的实际水平,针对性的进行拼读锻炼。面对学生常见的认读字、读句的问题,教师应耐心、细心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规范性、标准化的示范,让学生找准发音规律,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日常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巩固拼音识字能力,夯实语文教学基础。
1.2加强识字训练
文字作为语言表现的载体,也是构成词、句、段、篇章的基本单位。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应掌握字词的读音,还应加强汉字意义的理解。汉字学习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如果只单纯的对汉字字形、字意、读音进行讲解,往往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为此,在识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要求,对常用字进行分析、讲解,同时,还应合理设置汉字应用场景,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阅读夯实基础。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识字作为阅读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师运用多样性、灵活性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识字训练实效性。
1.3示范引导
一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也需要进一步锻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者重要的引导者角色,在语文课程实践教学阶段,面对学生认字错误、读音不准、吞吞吐吐等情况,教师应合理选择纠正的方式,不能一味的进行指责,消磨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采用示范读、引读、合读、跟读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从单词、字句到文章的顺读,在培养起学生阅读自信心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不同,融入情感,加深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
2.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思维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思维不完整,处于积累语言运用技巧的关键时期。为此,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可以在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完善语文知识体系的同时,为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对每位学生的爱好进行研究,做好统计记录,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适当拓充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积累素材,拓展学生的认识思维。具体来讲,一方面,教师应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识特点,采用图文结合、播放动画片、制作微课视频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兴趣为重要参考,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阅读素质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应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动态、深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一味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避免课堂氛围过分僵化、枯燥。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章节教学重点的不同,挑选几个阅读主题,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然后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创设、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完成阅读任务,营造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氛围。
3.在阅读训练中加强学生的思维引导
一年级的语文课程实际内容较为浅显,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注重学生阅读技巧的锻炼,同时,还应强化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理顺逻辑关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语文阅读教学与思维训练进行结合教学,使阅读摆脱盲目性,也使阅读过程更有意义。如,教师在讲解《青蛙写诗》一课时,教师在文章学习前,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青蛙用了几种标点符号?分别是什么?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整篇文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通过自主思考、问题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找出问题答案,在锻炼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被动式的文章讲解转变为主动式的探究学习,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4.合理推进阅读与朗读教学的融合
朗读与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当学生掌握课文朗读技巧后,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朗读与阅读都属于口语表达的形式,合理推进朗读与阅读教学的融合,首先,需要教师找准两者的教学特点,教师在开展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时,需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展开相应的训练,并且在训练时做好长期训练准备。根据拼音、识字、诗词与课文等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专项训练模式,针对性的锻炼学生口语表达、沟通交流、认字识字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推荐适合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材料,深化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整合,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补充;第三,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对多媒体、互联网平台等技术的应用,通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现代教学模式,利用视频、音频、课件等多样性的载体,向学生生动、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性与集中性。
结语:为进一步提升低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教师应结合学生核心阅读素养的培养目标,基于学生差异化的学习特点,夯实学生的拼音、识字基础,找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结合课程教育内容,向学生针对性的推进阅读素材,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互动性更强、学生积极性更高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己,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学引导,为一年级学生下一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明亮.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19 (30):P.138;
[2]高国红.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9(15):0395;
[3]刘凯丽,沈嘉祺.基于认知发展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 (05):51-54;
[4]维燕汪.借助课堂朗读教学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