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 宋国彬
[导读] 分层教学是目前初中教育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宋国彬
         太平山镇中学  吉林省长岭县 131529
 

         摘要:分层教学是目前初中教育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分层教学针对目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差异等问题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对提高初中整体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采用分层教学关键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展开分析,初中数学的学习水平差别比较大,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的情况,传统的整体教学方式难以协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任务,采用分层教学法可以在整体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任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1)对全体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主动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个层面。A层面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B层面学生,基础知识中等,思维水平较好。C层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思维水平一般。这里要注意,分层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拥有信心、充满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与考核,重新调整各层次的学生。这样A层面学生感觉光荣的同时,而又时刻都会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可能会落入其他两个层面而继续努力,B层和C层的学生,以上一层学生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各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但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分层后会对C层面学生及家长的心理造成一定冲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卑,家长则感觉丢面子。可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耐心为学生和家长讲解分层教学的优势以及益处,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同时还需提醒学生及其家长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
         (2)教学方法的分层
         课堂上,教师发挥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能够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正确地思维;教师针对性的题目解答能够解除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教师的鼓励能够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的信号。因此,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教师发扬分层教学意识,针对性地进行提问、解题。

笔者在教学中开展提问环节时,通常将简单的问题,如概念性的问题,交由C层次的学生回答,以提高该层次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对于中等难度的问题则交由B层次的学生回答;而对于逻辑性较强、思维广度较深的问题则交由A层次的学生回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之下,学生们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3)分层作业,着眼要求差异
         作为知识学习的巩固与升华,课后作业在数学教学中向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业设计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好坏。好的作业,会让学生乐于进一步探寻知识,而不好的作业,只会让学生将之视为负担,产生负面情绪。为了让不同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知识基础之上得到提升,抓住差异,分层作业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例如,在学习完“反比例函数”内容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一个一次函数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点P(-2,1)和点Q(1,m),求:(1)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2)点Q的坐标是什么?(3)当x取什么值时,一次函数的值比反比例函数的值要大?很显然,这三个问题从难度上呈现出了递增的趋势。我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全部解答,只要尽力完成即可。如此一来,基础较弱的学生巩固了反函数概念和特点,基础较强的学生则灵活应用了函数图象。
         同样一个知识内容,随着挖掘与呈现方式的变化,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差别效果。作业是课堂教学之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检测和提升方式,其中蕴涵了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希望学生将学习目标中的内容理解到什么深度,就会设置出相应难度系数与灵活程度的课后作业,以这种形式来表明教学要求。既然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所提出的学习要求自然也会不同,这个不同就需要通过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来体现。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深化理解知识的过程性机会,即使是较高难度的作业,由浅入深地完成就会顺利许多。
         (4)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5)教学评价体系的分层
         教学评价分层。对A层学生,教师需要采用竞争性的评价,叮嘱学生戒骄戒躁,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使学生努力超越自己;对B层学生,教师需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更多挑战;对C层学生,教师需要采用鼓励性的评价,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结束语: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曹燕.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物理观念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1).
         [2]张树明.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效果的策略探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12):114.
         [3]郑叡. 尊重差异,分层提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J]. 家长, 202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