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落实课标理念——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钱珍
[导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钱珍
         安康市第一小学   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运算能力作为“新课标”十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更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但是目前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五个有效策略,分别是: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运算兴趣;多元表征,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优化算法,提升学生的运算思维;示范引领,培养学生的运算习惯;多维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正确率。这些策略的提出,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运算能力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性能力,是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世界的工具,运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部分老师对“运算能力”的理解比较片面,重视运算法则的内容,忽视对算理的理解;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算法的优化;强调反复练习,缺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等诸多因素,导致学生的运算能力现状并不乐观。因此,教师需要深刻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运算兴趣
         著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相对较小,对外界充满好奇心,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单一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运算兴趣。一是可以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创设在超市购物的情境,学生可以看到物品的标价,称重斤两等各种生活中的小数,让数学真实可感,运算的意义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设计有趣的运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小组竞赛,计算接力赛,开火车,抢答积分,男生女生大比拼,讲小故事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运算兴趣。
         二、多元表征,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运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深入理解算理,只生搬硬套算法,那么对于形式稍复杂的计算则无从下手,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算理的剖析,通过多元表征间的转换,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时,通过问题引出算式,让学生按算式摆小棒,拿出3个1捆和5个1根的小棒按数位对齐摆出来,学生一边操作小棒,一边叙述过程,同时用竖式记录每一步的操作过程,教师适时提问“单根的小棒有15根怎么办?”,“为什么有4捆小棒?”让学生结合小棒说一说算的过程,再说一说积的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将动作表征(操作)与语言表征(说一说)和符号表征(竖式)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满几十进几”的算理。
三、优化算法,提升学生的运算思维
         课标中“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提出,较好的地体现了课堂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为学生多向思维拓展了空间。但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刻意追求不同,而忽略最本质的方法。当出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找到简洁更具实效性的方法才是提升运算思维的关键。例如:在学习《9加几》一课时,学生列出算式后,学生在交流时呈现多种方法,1号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一个一个数;2号学生用接着数的方法,先数9个再数4个;3号学生用数的组成,因为9和4组成13,所以;4号同学把4分成1和3,先算,再算。出现上述4种算法以后,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对算法进行优化,突出“凑十法”的优势,提升学生的运算思维。
四、示范引领,培养学生的运算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运算习惯导致出错。因此培养运算能力必须先培养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习惯。不急于下笔,先看清楚题目要求和运算符号。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规范书写习惯。在日常作业中严格要求,规范运算步骤,书写工整;教师也要做好示范,板书工整有条理。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习惯。计算完成后重新验算,杜绝马虎大意。然而有些同学在验算时流于形式,此时就不要轻视估算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数感,而且对计算准确率大有裨益。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错题整理习惯。在日常学习中,收集考试和作业中的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做好针对性练习,培养自我反思优良品质。
  五、多维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正确率
  运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必要手段。一是题目设计要有层次性。基础练习、变式练习、拓展提高,层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二是练习设计要求多样性。加强口算练习,熟练程度达到“脱口而出”;加强针对练习,对于教学重难点、易错点要“有的放矢”;加强对比练习,及时排除知识之间的干扰,直观的感知区别与联系,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如三年级学习过整数乘除法,四年级学习小数乘除法时易形成负迁移,经常出现不加小数点的现象,这类错误应及时避免。
         总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培养策略并持之以恒的练习,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3]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4]刘加霞.小学数学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