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曾勇
[导读]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形式下,创新教育不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曾勇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523000
         
         摘要:在当今的教学改革形式下,创新教育不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对于这一科目的创新精神。在当今是世界的形式下,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时代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想创设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多样的课堂形式来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让高中生更好地接触物理课堂,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改革

前言
         高中物理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验操作内容比较多,并且物理知识也是与实验相结合,物理理论与实验构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就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物质的基本构造、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物质运动的规律,当然这些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学生与教师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因此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要想实现成功的教学,我们就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要把课本的内容进行扩充,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现象上出发引出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质点、参考系等内容时,就可以用坐火车等生活实际来解释,这样简单易懂,便于接受。教师要对所教学的教材整体把握,对每一部分的内容了如指掌,对物理中重点和难点,有更深的理解,对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在高考题中常以什么样的形成出现,从哪个角度考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还要对其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才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的课堂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与其说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的,倒不如说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的,因为如果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和学习中,重视的是问题的答案,特别是所谓"标准答案",往往忽略了问题本身。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新。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形成多思考、多提问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然而然的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二、精心组织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本学科最具魅力的地方,同时实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现象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驱动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实验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刻认知物理规律,同时也将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实验的操作将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而让其在思考中积极训练,提高思维的创新性。比如,学生普遍都知道纸很容易燃烧,在引导学生建立“沸点”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纸杯烧水”的实验,上课时给每一个学生派发一张普通的纸,并让学生用其制成一个纸杯,然后将其架在支架上,将水倒在杯子中,并用蜡烛对其进行加热。

实验现象将让学生大吃一惊:一段时间之后,纸杯所盛放的水开始冒泡,且逐渐沸腾,纸杯接触火的一侧也被熏黑,但是却始终没有被点燃。这个现象充分点燃学生的思维,并驱使学生多方位思考,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提出见解: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吸收热量,而且水在沸腾时温度也被控制在100℃,因此无法达到纸的着火点,纸杯自然不会被燃烧。面对各种神奇而超过常规思维的实验现象,学生必须采用创新思维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必然是一次重要的思维训练。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物理公式、原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探究,然后在进行推理论证而得到的。在高考中实验探究题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可以加强实验的设计训练,进而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猜想和假设,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探究或者有探究创新的欲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操作性比较强的实验,提出针对性强、适合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等整个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物理原理的来龙去脉。当学生明白了这个过程时,他们对整个实验就会有很深的印象和深入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对每一个物理实验就了如指掌了。这在以后只要是涉及到这一部分的试题,学生解答起来就会轻而易举。同时学生还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掌握了每一个环节的重点和要点。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在实验的教学中,还要注意锻炼学生对实验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析。实验成功,要让学生分析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经验。实验失败了,更要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应当怎么改进,哪些方面是失败的主要问题,哪些方面是次要因素。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进行探究实验的程序。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创新的能力就形成了。

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它同样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物理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开展多种样式的科学探究,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让学生掌握各项探究技能。而且,科学探究本身还是一项富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关问题将超过书本和试卷的范围,这就需要学生采用创新思维来分析和应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必然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一般化的学习任务经常在问题解答结束后就告一段落,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方式实际上也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约束。而科学探究不但关注研究的结果,而且对研究过程也非常关注。因此当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刻关注过程的推进,并要求学生将相关内容记录下来。在科学探究活动结束之际,学生要有意识地对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析探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并积极探讨自己或他人思维中的闪光点,从中寻求富有启发性的因素。

总之,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对问题展开研究,对那些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学生要予以充分鼓励,让他们敢于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其他学生,这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很有帮助。

结束语
         在现阶段人才培养中,关键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积极的寻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培养起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分析[J].王彩青.高中数理化.2019(2)
[2]“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张文惠.中学物理
[3]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学习体会[J].丁思恒.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1)
[4]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陈萍.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
[5]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目标设计[J].陈余波.教育教学论坛.2020(4)
[6]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梁立军.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