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评价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马琼
[导读] 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马琼
         云南省弥勒市庆来学校652300
         摘要: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那么教师必须重视此工作的展开。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可以快速地理解文章中的含义,把握文章中的关键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表达技能,在写作的时候水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增长。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主动进行研究,改进语文教学的策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做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引导工作,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评价策略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在阅读阅读教学中,课堂朗读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通过朗读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知识要点。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他们正确朗读,养成一个好的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1.朗读评价形式化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朗读热情。在小学语文课程授课的时候,教师会安排学生进行段式朗读锻炼。可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水准的时候,形式过于单一,通常会使用“读得不错,继续保持”“读得不错”,此类简单的评语直接打击了学生的热情。形式化、模糊,缺乏详细、认真的评价,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朗读的声音、感情给到学生合理的建议以及客观的评论,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来提升自己朗读能力,缺乏针对性。形式化的朗读评价,直接打击了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朗读学习方式单一
         朗读教学与语文课堂中的其他内容是一致的,教师需要使用多种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在课堂中唤醒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从根本上提升了语文学习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通常将朗读看作是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一种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锻炼。部分教师注重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单将此作为朗读工具,直接阻碍了朗读内容的多样化。除此之外,在朗读的时候,教师想要教学工作展开得更加顺利,只挑选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这虽然推进了教学进度,但是却忽略了其他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会从源头上遏制其他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强化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措施
         1.注重情感与技巧,让朗读鲜活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把文本复述出来,而是情感和技巧的巧妙运用。这一时期的学生朗读基础都很薄弱,因此在朗读时容易苍白无力,即便是内容磅礴的文字读出来也有气无力,这就是感情和技巧的缺失。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选取部分文本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示范,在朗读之前要先对大体内容和主体情感有初步的体会,如果内容雄厚大气,那么朗读时就要慷慨激昂;如果内容是凄凉悲伤,朗读时就要沉郁顿挫,与文本内容情感做到匹配。技巧方面则要控制好语速和停顿,在感情迸发的部分可以进行提速,或者每一个字单独大声的停顿读出来,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教师演示之后,可以在网络当中寻找相关的朗读素材与演示,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朗读感情和技巧留下初步的印象。
         2.采用多种实践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多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需要做好课内外阅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训练。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比赛活动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早读课或者是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角色扮演式朗读,也可以采用模仿式朗读等方式,并评选班级的“朗读小能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在课下,教师也可以在休闲实践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先让各小组指派一名学生进行比赛,胜出者为擂主。继续接受其他小组组员的挑战。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会互相的学习,整体朗读水平会得到提高。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读到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时停下来,发挥自身的想象,将自己融人到文本角色中去,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并结合自身的理解,续写后面可能会发生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保证朗读时间,监督学生多朗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留够学生朗读时间,一节课40min,预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甚至达不到10min。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对朗读教学的认识,意识到朗读教学的作用。教师理应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自身的观念,意识到朗读教学带给学生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科学的划分课堂仅有的40min,依照课本内容的多少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开口展示自己,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升国旗》的过程中,进行授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将之前总结出来的文章中心经过朗读之后融合在文章中,直接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给学生下发朗读任务,利用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朗读锻炼,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4.积极引导,改进朗读评价
         教师的合理引导,直接关系到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教师需要改进自身的评价机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艺术性的朗读评价,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让学生知道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教师不仅需要使用评价给学生呈现出真实、详细的朗读状态,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从哪方面改进,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朗读技能。例如,有的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语速过快,教师就需要运用合理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你朗读的能力非常不错,说明你在上课的时候有认真地听讲,但是,你的朗读速度稍快,你可以适当地放慢节奏,等等大家”。此种中肯的评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并且还没有打击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来提升自己。激励性的评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展开分析,策划出不同的朗读评价标准。教师需要观察每位学生,要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鼓舞学生,并且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使用鼓舞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朗读任务,提升自身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时很重要的,通过朗读能够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朗读教学引起重视,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方式,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采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朗读训练;采用多种实践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确保朗读教学的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付春蕾.小学语文教师阅读课朗读评价用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2]罗前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383-384.
         [3]陈丹.论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8(36):112.
         [4]曾建琼.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C]..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76-78.
         [5]马晓楠.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提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