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 张树栋
[导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张树栋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 山东潍坊262737
         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含义出发,立足政治性、价值性、科学性原则,结合教育作用中的价值共识、思政课中的相关概述以及国内外的普遍经验,提出以制度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核心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内容架构,从而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南。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现状;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进入关键期,世界格局出现大动荡,中华民主复兴出现关键机遇。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在“以德治国”的战略目标下,习近平新时代德育思想应运而生。
1、目前德育教育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德育的重要性
         1.1、注重素质教育不注重道德教育
         学校方面对于孩子道德教育的忽视,在我国的大小学校园里,老师们都会孜孜不倦的为学生们讲述专业性的课程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或者升学考试,却很少有专门的课程去教学生如何发展自身的道德素养。仅仅是一门思想品德是远远不够的,其所涵盖的知识面较为广泛。不能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重点课程。由此可见中国小学的德育教育的教育情况很不好,至少就学校而言对于道德教育的开展工作还远远不够。
         1.2、家庭与学校的结合工作力不从心
         学校与家庭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下是小学生道德教育难以展开的重要原因,双方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共育,这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展开带来了阻力。家长与学生不能进行及时的联动性沟通,这十分不利于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而且大部分家长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有思维。
         1.3、习近平德育思想在新时代德育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惩罚违法行为,而在于增进好影响,消除坏影响”面对新情况、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以习近平德育思想作为指导,可以更好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工作相辅相成,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消灭党内外不正风气。 而抓好新时代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培养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而道德教育成果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主力军的思想力量和理想目标[1]。
2、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教学实践方法
         2.1、教师以身作则,发挥德育教育示范作用
         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既是学生德育发展之路的领路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以身作则是教师的必备品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向学生传播正能量,让学生在“模仿”中进步,在“鼓励”中前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的见闻融入德育教育之中,用“生活”实事增强学生的“亲切感”,让学生“感同身受”,也让学生明确做好“小事”就能形成良好的品质。
         2.2、融合学科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属性、德育功能和育人价值,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把学科德育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围绕学生品质发展而进行的、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资源。例如:围绕道德与法治、科学、语文等学科教学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融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学习方式来开展深度、全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优质课程资源来服务于学生成长。


         2.3、调动参与
         德育工作,一定不是靠单纯的知识宣讲就能完成的。 获得感的基础是参与感,只有学生带着“期待”参与了,才能真正获得。 所以一定要强化实践。 情感培育、习惯养成等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实践。从日常生活中打动心灵的小事入手,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去感受、去思考、去践行,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对祖国未来的责任感和生活在祖国怀抱的幸福感,才能真正获得爱的力量,获得自信和成长的力量[2]。
         2.4、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
         只有教师队伍树立好师德师风,具有仁爱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坚持好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统一,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在新时代,坚持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落实习近平德育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保障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当代大学生也要严于律己,把习近平德育思想作为道德判断的重要指标,不断修身,努力成长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对社会有利的、对人民负责的有用人才。
         2.5、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主体性是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最显著的特征,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速度,因此,确定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新时代教学理念的出发点,也是新时代教学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判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
         2.6、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设计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旨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总目标和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科学规划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学段的内容架构,合理设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及考核标准,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使中小学德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一个科学系统完备的学科体系[3]。
         2.7、家校结合,积极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在学习当中,家庭被定义为是第一堂课。所以家长不仅需要对学校德育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也需要进行初步了解,通过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从而不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需要家长与教师配合默契,这样的德育教育效果一定会完美契合。
         2.8、社会生活课程
         社会生活蕴含着最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和保护、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价值观念的体验和矫正、对存在问题的思辨和认知等等,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来实现,而这些,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融合的强大功能和独特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卢梭所说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学生实质参与的教育,一定是学生获得感满满的教育[4]。
结束语
         只有坚持以德树人思想理念和方法,坚持知行统一、循序渐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爱和民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德育原则,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只有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德育思想,才能保障社会和谐健康,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共渡难关,共同进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赢当前的防疫战、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武警湖北总队  杨杨. 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导向[N]. 解放军报,2020-12-14(002).
         [2]宋娜.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德育工作的启示[J].吕梁学院学报,2020,10(06):91-93.
         [3]孙慧娜.数据看德育  自媒眺未来——中职生自媒体问卷调查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6):7-9.
         [4]董前程,刘旭.习近平德育思想的四维解读[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6):127-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