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 张鸣昕
[导读] 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计算能力,估算与数感和数学应用密切相关

         张鸣昕
         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初级中学附属小学   211700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计算能力,估算与数感和数学应用密切相关。相较于旧课标,在《新课标》中强调了估算与日常实际生活的联系,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引,提出了一些改进型的估算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方法
         估算这种计算方式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以及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提高对估算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中心开展估算教学,从而让学生实现精准估算,为他们今后的数学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估算方法
         当学生的估算意识萌芽逐渐显露,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会用估算的各种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灵活运用。例如,秋天苹果丰收,农民伯伯一棵树就能摘两大筐苹果,一个筐能装80多斤苹果,另一个筐通常装60多斤苹果,一棵树大概能摘多少斤苹果?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估算,这种估算方法运用“近似估算法”最合适,即将两个数估成整十,就能得出大致的斤数。当然,近似估算法中,两个数还可以估成整百或几百等数字,都是共同得出一个得数或者是大致范围。就运算结果是否正确,如何去验证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此时就可以用到规律估算法,运用各种运算定律以及性质来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如,5.6×0.24=5.2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着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就能够一下子做出验证,从而得出正确还是错误。这一方法轻松解决问题,学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除此之外,还有结合实际的估算法,通常估算人数都是整数,这实际上就成了常识性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不是僵化在脑海,而是要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从而让学生形成估算意识并能够逐步深化。  
         二、 体会估算价值,让学生爱上估算
         大多数小学生的估算意识都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进行精准的口算与笔算练习,已经形成了精算的思维定势,再加上有些教师在估算教学定位上出现了偏差,仅仅是做一些机械的训练,仅仅是为了估算而估算,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深入认识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反而会对估算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如当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确切结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获得接近问题确切结果的一个近似答案,例如:“混合运算”;其次教师需要让估算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实例看到估算价值。例如:在学习完“千克、克、吨”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估算下苹果、梨、香蕉的重量;例如:在学习完“方向与位置”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估算下自己的位置,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大概在教室的哪个方向;例如:在学习完“观察与测量”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估算下自己座位到教室门口的距离,以上估算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它能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为估算意识,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距离估算,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长度属于一项基础的数学内容,而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许多学生并没有直观的数学认识,为了准确地判断长度,他们会选择对相应的事物进行测量。但是许多时候,如果所面临的事物不能够通过测量来完成,这些学生便会束手无策。如在一幢楼的高度判断上,没有办法进行直接地测量,这时候,教师便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估算。首先,测量出最底层楼的高度,然后乘楼的层数,并添加一些不确定的内容,如楼层之间的间隔高度、楼顶凸出等,都需要计算在其中,因而需要通过估算来完成。比如,在学习校园操场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操场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然后对整体的面积进行估算。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的数学实践。如果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际地计算,而不是完全不允许学生出错。估算的本质在于大概地计算,但是并不代表完全不计算,需要有一定的准确性范围,教师仅仅需要带领学生保持在这一范围以内即可。
         四、立足现实生活开展估算教学。
         正如同上文中所提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实用数学工具,因此小学教师的估算教学也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估算计算方法的同时,真正做到掌握估算应用技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如果不采用合适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估算学习的意义,那么学生就会很难理解估算学习的意义,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低迷,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将估算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理解估算计算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许多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对完备的生活能力,因此很多家长愿意给学生机会,去采购家庭的生活用品,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时就可以采用这个事例作为教学导入内容。在笔者课堂教学一开始,笔者便询问学生:”有多少人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呀?”,学生反应热烈,表示对为爸爸妈妈买东西而感到自豪,这时笔者进一步追问:“在你们买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是给你们整钱,然后找钱回来,还是给你们正正好好的钱呀?”,大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都是给一张整钱,然后找钱回来,这时笔者提出问题:“那同学们想没想过为什么爸爸妈妈每次给的钱都够用,不会不够用呀?”,由此让学生解决“采购估算”的问题。这时笔者为学生列举一道问题:小明爸爸请小明帮忙买两个香皂,两条毛巾,三包洗衣服,那么已知香皂每个5元,毛巾12元,洗衣服一包8元,请问小明带50元够不够呢?从而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出发,进行估算实训训练。
         五、创新教学技巧与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数感教学方法。一是可以通过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在课堂中构建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自己的数感。二是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如,在一年级“看图列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能够列出算式、得出答案就足够了,只有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何要用加法或减法的原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三是要在实践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比如,“厘米和米”的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现场测量,比较一下到底多少个1厘米才能组成1米。待学生理解了1厘米的单位长度后,引导他们测量自己的手指、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加深学生对长度的认知,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总之,估算是一种使用的数学计算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估算来对自身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估算来解决许多生活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估算技巧的实用性,并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终身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奠基作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有效提示。
参考文献
[1]晏芳.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235-236.
[2]李连兴.估算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9(22):151.
[3]邱聪珍.估算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9):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