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金属材料翻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分析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2期   作者:陈锦华
[导读] 化学作为我国初中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锦华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霞葛镇霞葛中学363512
        摘要:化学作为我国初中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初三是学生接触化学的起始年级,打好基础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初三化学金属材料翻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分析
关键词:翻转课堂;金属;金属材料
引言
        翻转课堂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可以证明翻转课堂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对翻转课堂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上多投入一些精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优化导学问题链,激活思维
        首先,在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中,问题链设计除了要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做出充分考虑之外,还要符合学生思维水平。一方面,要优化问题主线提炼,促进认知平衡。为了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针对导学问题链的设计,应将提炼主线视为核心,通过恰当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来引导学生做出循序渐进的思考,给其之后的学习探究指明方向。例如,学习氧气性质的知识过程中,可以利用实验模式导入复习课程。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氧气制取试验中,如何提升成功率?你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提出:利用向上排空气方法进行实验。针对学生的方案,教师可以接着提出问题:这证明氧气有着哪些性质?有什么方式效果更好?等等。利用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可以遵循正确思路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气体的有效收集方法,能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其次,关注学生生成,加强自主探究引导。在组织学生开展专项化学复习过程中,为了从不同角度来激活学生化学思维,就可以进行问题链的设计,然后引导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当中。比如:针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复习来讲,某教师就与学生共同完成了相应的实验操作,并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应该运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当前收集氧气的体积进行测定?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一些学生便给出了答案:将关注点置于集气瓶内吸入的水的体积,它们应该是相等的。但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后,一些学生便提出了教材与实验结果存在偏差的质疑。基于此,教师又提出了“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这样既可以不断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更认真地对待各个实验环节,也能够为其自主发现、总结可能给实验结果带来影响的因素提供恰当指导。
二、借助模型培养学生化学思维
        模型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质的结构和特点,特别是对于物质的结构来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学生感觉非常抽象,教师可以借助球棍模型来展开教学研究[1]。例如在讲授离子这一节时,学生首次接触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等一些微观概念,这种微观概念在生活中直接观察不到,如果纯粹地依靠学生动脑想,学生会感觉非常的抽象和吃力。因此教师可将球棍模型展示在课堂上,首先将一个标记了“镁”的小球展示给学生,表面上看小球是圆的,但是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小球内部还有一个实心的更小的球体,并且该球体旁边有三块隔层,每一个隔层上面有不同数量的犹如黄豆大小的小球。如此精细化的模型不禁让学生叹为观止,学生非常好奇地向教师提问:这些大小不同的小球分别代表着什么呢?“镁”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模型来观察原子内部结构,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思考和想象。

当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就可以拆开模型向学生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内部实际上就是通过不同的电子层进行排布的,就像这个镁原子一样,只要是质子数等于或者超过2的原子,它的最内层电子数一定为2,第二层电子数最大为8,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则容易失去电子,这些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模型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三、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这一门课程在生活中是运用非常多的,它的涉及氛围特别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可以为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麻烦。所以说提高学生兴趣的最重要一步就是让学生认为学化学是有用的,在社会生活中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课堂上,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她们抵消心里对化学的排斥。因为很多学生不喜欢化学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化学很难,知识点太多容易混。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课程,心里肯定是排斥的。而采用这一方法就可以使化学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展现到学生面前,大大降低难度,并且能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课本第一章第一节的时候“我身边的化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引入社会上实际的例子去学习,可以把为什么电饭煲会产生雾气,为什么可以利用干冰降水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教师还可以举一些物理例子和化学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分辨什么是化学这一观念,也给之后对化学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最后教师再去讲解其原理,让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程产生兴趣。
四、加强学生小组合作,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三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面临中考,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记忆,学习压力比较大。而化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它包含了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这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想初三学生学好化学,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化学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化学教师虽然是任课教师,但是也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有多种途径,比如咨询该班班主任,平常与学生多交流等。其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化学教师需要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去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化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给学生划分层级。再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化学教师需要根据初三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可供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认真思考,既是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又是将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化学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最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教师都会安排一个化学学习能力强并且化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这样,他就可以引导其他基础薄弱或者对于这些不太擅长的同学。大家有了问题也可以相互讨论、集思广益。
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课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够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周平,曹新庆.“翻转式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模式[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7/8):4~6.
[3]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7~112.
[4]蒋诗春.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4):61.
[5]王来东.追本溯源激兴趣关注本质促成长:谈初中化学教学“三点法”[J].初中生世界,2020(12):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