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河湖水生态问题探讨水生态问题修复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0年22期   作者:安静利 杨超 王一
[导读] 城市河湖作为城市水资源的载体,不但具有水源供给、
        安静利 杨超  王一
        天津市北三河管理中心
        城市河湖作为城市水资源的载体,不但具有水源供给、防洪排涝等重要功能,同时还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和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性要素,城市河湖的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河湖的水生态问题开始日益突出,并因此影响到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鉴于此,该文就针对城市河湖水生态现存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城市河湖水生态现存的问题
        1、水污染处理不到位
        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城市工业用水量和居民生活用水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城市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加。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满足城市的工业用水需求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供水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以水资源调配需求为目的的调水工程和供水工程。同时为了防止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污水排放量增加的问题危害到城市水生态,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污水截污与治理工程。然而,综观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污水截污与治理工作的开展状况却可以发现,城市水污染的处理并不到位,很多城市都存在黑臭水体的问题,即使部分城市针对黑臭水体进行了专门治理,也多是“治标不治本”,在治理结束之后,反复反弹,严重危害到了城市河湖的水生态系统。
        2、过度开采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为了满足建设需求,河湖采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过度开采的情况。然而,砂石是河湖水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不顾现实情况过度开采,必然会影响到城市河湖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的城市水生态问题。例如:砂石的过度开采,会使得河道下切,并极易引发河岸坍塌的问题;再如,砂石的过度开采,会使得河道的水位下降,并使得下游水体浊度提高,而一旦河道水位下降、浊度提高,水中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也就随之遭到了破坏,甚至会影响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过度开采,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城市河湖水生态问题。
        3、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城市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城市河湖等水资源载体接纳过量的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使得水体中的植物性营养物含量过高,藻类和水生植物大量、异常繁殖的一种情况。由于藻类和水生植物的大量、异常繁殖,会使得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溶解氧的含量也下降,所以,水体中的鱼类和底栖动物以及很多其他的生物就会因此大量死亡。而在这些鱼类、底栖动物以及其他生物出现了大量死亡以后,在腐烂分解的过程中,又会进一步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如果溶解氧的量不足以支撑腐烂分解,那么这些生物的死体就会通过水中的厌氧微生物进行分解,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体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恶臭气体和有毒恶臭物质,使得水体发臭变质。因此,水体富营养化属于会对城市河湖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类问题。在我国部分城市中,由于城市的建筑设计和道路设计不够规范,或者是城中村的大量存在,很难实现做到彻底的截污和雨污分流。很多含有大量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的污水就会排入城市河湖水体之中,并造成了城市河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严重危害了城市河湖的水生态。
        二、城市河湖水生态问题修复的主要措施
        以河湖生态修复总体框架为基础,河湖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包括河湖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生态水量保障、水质维护与改善、生物栖息地保护修复,以及配套开展监测与制度建设等5大领域。


1、河湖生态空间保护修复
        生态空间是生态水文过程产生、维持的主要空间场所。保障正常的生态空间,是保证良性生态水文过程的关键。河湖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在强化关键空间管控的基础上,通过退田还湖还湿、河湖滨岸带治理等措施,维系和改善生态空间。
        (1)河湖生态空间管控。应结合所在地方的的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总体安排,结合相关文件要求,围绕河流、湖泊等水域岸线空间以及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陆域涉水生态空间,提出相应的空间范围,划定水生态空间及其相应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相应的管控。
        (2)退田还湖还湿。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将导致河道水生态空间被侵占和湖泊水面持续萎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受损,影响区域防洪安全的河流、湖泊。针对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违章建筑、经济林等侵占方式,应开展退耕、退渔、退垸还湖还湿,以及因地制宜实施人口搬迁等相应措施。
        (3)河湖滨岸带生态治理。围绕河湖滨岸带硬化、渠化、直化,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要以恢复空间异质性为核心,开展滨河(湖)植被缓冲带建设和河湖内外生态湿地建设等,以改善河流景观格局。
2、生态水量保障
        以保障生态用水需求、改善河湖水动力条件、恢复生态水文过程为目标,通过采取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补水、城乡节水等措施,实现从源头保水、过程调水到用户节水全过程的生态需水保障。
        (1)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以江河源头区、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区域为重点,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开展以封育自然修复和人工林草建设相结合的保护措施。针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
        (2)生态补水。重点针对天然来水减少情况显著,并在实施强化节水情况下仍难以满足河湖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的区域,通过实施合理的生态调度,辅以必要的水系连通工程,实施河湖生态补水。
        (3)城乡节水。按照国家节水行动、乡村振兴战略等要求,从工业、农业、城镇生活等方面,开展节水行动。对于农业节水,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高效节水改造、种植结构调整、退减灌溉面积等措施。
3、生物栖息地保护修复
        按照构建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围绕濒危保护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及越冬场等生物栖息地,以及受损重要生物栖息地,结合河湖滨岸带治理,开展栖息地生态系统恢复和河床底质多样性保护修复。栖息地生态系统恢复通过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构建宽度适宜的植被缓冲带。河床底质多样性保护修复通过保持或恢复泥质、石质和沙质等自然形态,营造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底栖动物和鱼类的觅食与繁殖的自然环境。
4、水质改善与维护
        按照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点源面源综合治理和河湖内源综合治理等措施,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强化对受污染水体的防治,开展对陆域污染源到河道内源污染进行全过程治理。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于未划定保护区或已划定保护区未采取隔离防护措施的饮用水水源地,应按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开展水源地保护区划定、隔离警示防护、污染源搬迁或取缔、水源涵养和修复措施等措施。
        (2)点源和面源综合治理。对于水质较差的河湖,应结合各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开展点源、面源治理。对于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湖泊,应结合污染物拦截净化措施,加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3)河湖内源综合治理。针对内源污染严重的湖泊(河流),应实施湖泊(河流)生态清淤工程、湖泊生态净化、船舶污染控制等措施。针对围网养殖污染严重的湖泊,应实施围网养殖清理、生态绿色养殖等措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