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 孙留东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孙留东
[导读] 摘要:农业节水是绿色发展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生产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中心  新疆北屯  836000
        摘要:农业节水是绿色发展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生产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要深刻认识到节水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断更新和改进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着力推进农业用水由粗放式向节约式转变,在确保农业生产不减产的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国家节水行动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更加坚实有力的基础。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模式;节水技术
        引言
        在当前的社会用水中,农业用水始终占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但这一现状正在逐年下降,尤其是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用水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过去的几年中,基于粮食生产的农业用水量持续减少,使得在现有的农业灌溉和水利模式水平上,农业灌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一、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的常见类型及节水措施
        (一)废水利用
        利用废水进行灌溉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尤其是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对城市废水进行合理的生物或化学降解处理后,可使其用于农田灌溉。此外,废水还为作物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的氮和部分磷、钾元素。废水的再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浅水和地下水的提取,减少了对河流排放的影响,有利于节约用水。
        (二)喷灌技术
        喷灌灌溉的方法主要是对灌溉的末端进行的改造,水流到达农田里不再是通过渠道渗透到农作物下方的土壤里,而是借助水泵的压力,将水流进行匀速喷出,使水流被喷洒到农作物的上方,然后再进入到土壤中。喷灌技术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和效果,灌溉的水量对于家作物来说也相对比较均匀,是一种十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然而,与渠道灌溉相比,喷灌技术的缺点也非常地明显,那就是前期的投资较大,农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相应的设备。虽然喷灌技术也有投资相对低廉的移动喷灌设备,但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需要农民手动操作才能够完成喷灌任务,通常只适用于小范围的农业生产,对于大面积的农业耕作起不到多少作用。
        (三)渠道灌溉
        渠道灌溉是指当前最为常用的农业水利灌溉模式,通过在农田边缘开挖一个主要的输水通道,将附近的水库或河流中的水资源引入农田,从而起到灌溉的作用。渠道灌溉的节水技术,主要是通过渠道高度、深度的把控,以及渠道壁防渗漏措施等,有一定程度上减少水资源在流动过程中的浪费。例如,有的水渠采用混凝土水泥为基,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渗透到土壤中;有的水渠在渠道上方安置顶盖,从而减少日照所造成的水资源蒸发。但总体来说,渠道灌溉的节水技术只能部分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并不能真正解决节水问题,尤其是在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并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
        (四)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说是喷灌技术的升级版,但其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无效蒸发,更胜于喷灌技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滴灌技术为膜下滴灌,比喷灌技术节约水资源的35%~75%,因而被称为世界上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当然,滴灌系统的高造价,以及杂质、矿物质沉淀所带来的后续维护费用,也是许多农户不愿采取滴灌技术的主要原因,目前滴灌技术主要运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对于大面积生产的粮食作物并没有太好的适用价值。
        二、农业水利灌溉的主要问题
        (一)节水意识仍然不强
        由于农村地区年轻群体受到农村条件的限制和城市生活的吸引,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前往城市就业或者打工,因而多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是年纪较大的中老年人。

这一群体对于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理解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因而在水利灌溉方面固执己见,甚至对于政府专门补贴配置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弃而不用,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二)灌溉系统过于老化
        由于渠道灌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成本的低廉,因而农民对于渠道的维护意识不强,部分灌区的水利灌溉工程已经长年失修,老化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在用水方面存在较高的漏损率,而且监测设施已经难以发挥作用,水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下。即使是正常使用的渠道灌溉设施,由于其年代久远,在用水效率、节水保障等方面缺乏必备的硬件设施,导致农业灌溉过程中十分粗放,造成大量水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使得原本就十分匮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三、农业水利节水灌溉的改进策略
        (一)大力宣传
        通过广泛宣传农业节约用水相关知识,提高广大民众对于节约用水的意识,牢固树立公众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防范水资源危机的风险意识,由被动接受节水转变为主动参与节水,积极参与设施农业节水施肥灌溉,在各地普及节水施肥灌溉技术,提升当地农民采用节水灌溉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提高节水设施的使用效能
        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民。在农业水利灌溉模式的改进方面,虽然政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但节水灌溉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农民本身。只有广大农民切实转变了思想认识,真正认识到节水灌溉对于农业生产、对于社会发展、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才能够使节水技术得以贯彻落实,取得实效。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强节水意识的宣传与指导,帮助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水利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到农户家中进行政策解读,使农民真正认识到节水灌溉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示范的引导作用,发展思想理念先进的农户进行水利工程改造试点,通过实实在在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来赢得其他农户对于节水措施的认识,从而将节水技术措施推向深处。
        (三)明确节水设施的设计主体,优化设计方案
        农业节水灌溉设施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与推广,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旦设计不科学、方案不合理,将会导致农户当年甚至多年的欠收,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必须要将节水灌溉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着力提高设计主体的专业化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来选择和管理设计单位,聘请资质优、能力强的单位负责节水设施的方案设计,在保障农户用水质效和用水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节水灌溉尤其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为农户提供“性价比”最高的节水措施,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节水而无视农业生产的客观现状,否则即使政府贴钱投入了高新节水设备,农户也会出于实用性或经济性的考虑而弃用
        (四)灵活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节水
        随着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愈来愈多的抗旱化植物种类出现,种植抗旱节水品种作物,能够有效利用其生长习性,降低对水分的需求量,实现节水技术措施的有效利用。
        例如,我国农业部门可加强对生物技术的利用,根据当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与环境需求,对生物循环链条加以研究,培育繁衍出更多品种的、具有抗旱能力的植物种类,在种植过程中对于水利灌溉模式及节水技术措施的利用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灵活运用生物技术对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进行调节,有助于从新层面开创农业灌溉与节水新形式,助推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综上述,农业是民生之根本,是国家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证。随着现代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节水灌溉业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容忽视的话题。为切实有效提升农业灌溉的效率和效果,在确保粮食产量不受影响的同时实现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农业水利领域深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基于农业水利工程灌溉中的节水措施探讨[J].刘统兵. 住宅与房地产.2020(36)
        [2]论述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及有效措施思考[J].陈广超.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