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兰县打柴沟外围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0期   作者:任明 梅铁牛 许继照
[导读] 打柴沟外围金矿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央断裂以北构造—岩浆带中,
        任明 梅铁牛 许继照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打柴沟外围金矿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央断裂以北构造—岩浆带中,是青海都兰县发现的一个重要的金矿床,区内地质构造复杂,且岩浆活动较为频繁,极易出现成矿事实,且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本文首先简述了该区域的地质背景,后重点探讨了都兰县大柴沟外围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仅供参考。
        关键词:大柴沟外围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前景

        引言
        近些年来,科技的进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开采矿产资源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就地质勘测而言,国家不断对相关方针政策进行调整,为开展矿产资源提供一定的支持。金矿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金的储备量将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强化金矿地质特征的研究,大大提高金矿的开采效率,使我国黄金持有量实现明显增加,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打柴沟金矿外围金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央断裂以北构造—岩浆带中,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塔里木板块西南缘过渡带。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为柴达木准地台东昆仑北坡断隆北缘,介于昆北断裂F10和昆中断裂F12之间(青海省东昆仑—西秦岭构造单元略图2-1)。属柴南缘金矿成矿带。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金水口岩群深变质岩和中元古界青白口纪丘吉东沟组及变火山岩组浅变质岩。该构造经历较长时期,且出现多次运动期,其中华力西期的运动强度最强,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西—南东向。而且该区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主要包括晚元古代、寒武纪、泥盆纪等各个时期各种岩性的岩浆岩呈岩基、岩株状产出。
2 打柴沟外围金矿地质特征
        打柴沟金矿区,有金矿化带等五条,编号分别为Ⅰ1、Ⅰ2、Ⅱ、Ⅲ及Ⅳ;金矿体95个。其中规模较大的矿体5个,编号为I-6、Ⅲ-1、Ⅲ-2、Ⅲ-4、Ⅳ-1。矿体受破碎带控制,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呈条带状、透镜状及脉状产出。
2.1 矿化蚀变带特征
2.1.1  Ⅰ1矿化蚀变带
        位于详查区中部及中北部,在北西向主干断裂带(F4)上,与F4构造带基本一致。该蚀变带出露于浅灰黄—褐黄色花岗岩中,主要以蚀变花岗岩、碎裂岩充填其中,局部见少量构造角砾岩。该矿化蚀变带局部地段黄铁矿化、碳化较强。
        由于地表部分地段覆盖较厚,不易辨别,可根据地表负地形及沟谷判断蚀变带位置。蚀变带呈北西向展布,产状为230-250°∠76°-78°,长约1500m,宽2-23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Ⅰ1矿化蚀变带中共圈定5条金矿体,其中地表圈金矿体 1条,深部圈定盲矿体4条。该蚀变带圈定的I-6矿体具有一定规模,其余矿体规模较小。金矿体分布于该破碎蚀变带中,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矿体呈条带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体产状与破碎蚀变带的产状一致,含矿岩性主要为蚀变花岗岩、碎裂岩等,矿体顶、底板均为花岗岩。
2.1.2  Ⅰ2矿化蚀变带
        近东西向次级含矿构造蚀变带:处于区域北西向主断裂的次级近东西向构造带中,主要出露在浅灰黄—褐黄色花岗岩中,沿山脊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主要以蚀变花岗岩、碎裂岩充填其中,局部见少量构造角砾岩。该矿化蚀变带局部地段黄铁矿化、碳化较强。蚀变带东段产状为165-180°∠40-78°,西段靠近主断层F4,产状为345-360°∠40-78°,长约300m,宽约1m—20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Ⅰ2矿化蚀变带中由地表槽探工程圈出金矿体4条,该蚀变带中的矿体规模均较小,呈透镜状、脉状产出,金矿体受该破碎蚀变带控制,矿体产状与破碎蚀变带的产状一致,含矿岩性主要为蚀变花岗岩、碎裂岩等,矿体顶、底板均为花岗岩。
2.1.3 Ⅱ矿化蚀变带
        Ⅱ矿化蚀变带位于详查区西北部,处于区域北西向主断裂的次级南北向构造带(F3)中,主要出露在浅灰黄—褐黄色花岗岩中,该蚀变带中主要以蚀变花岗岩、碎裂岩充填,局部见少量构造角砾岩。该矿化蚀变带局部地段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较强。含矿构造蚀变带总体呈南北向展布,产状90°-120°∠40°-45°,长>2000m,宽2-10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Ⅱ矿化蚀变带中已圈出金矿体6条,该蚀变带中的矿体规模均较小,呈透镜状、脉状产出,矿体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含矿岩性主要为蚀变花岗岩、碎裂岩等,矿体顶、底板均为花岗岩。该矿化蚀变带周边地形十分陡峭,受地形因素影响,本次未开展系统的地质工作,现阶段控制矿体规模较小,通过对比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化蚀变带上具有进一步的找矿前景。
2.1.4  Ⅲ矿化蚀变带
        Ⅲ矿化蚀变带位于详查区南部,处于区域北西向主断裂的次级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蚀变带中(F1)。由一组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组成,主矿化带产于黑云母斜长片岩与片理化细粒闪长岩的接触断裂附近,主要以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充填其中。该蚀变带硅化、褐铁矿化、碳化现象较为常见。破碎蚀变带产状350°-30°∠36°-58°,长约1200m,宽2-15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Ⅲ矿化蚀变带中共圈定金矿体42条,其中Ⅲ-1、Ⅲ-2、Ⅲ-4三个金矿体规模较大,其余矿体规模较小,小型矿体在槽探工程中圈定2 条,前人采矿的老硐工程中圈出盲矿体3条,钻探工程中圈定盲矿体37条。矿体在呈条带状、透镜状、脉状近于平行展布,金矿体受构造蚀变带控制,矿体产状与破碎蚀变带的产状一致,含矿岩性主要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矿体的顶、底板为片理化闪长岩、黑云母斜长片岩,主要矿化蚀变有硅化、褐铁矿化、及碳化。
2.1.5  Ⅳ矿化蚀变带
        Ⅳ矿化蚀变带位于详查区最南部。在区域北西向主断裂的次级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带中(F2)。由一组产于黑云母斜长片岩与闪长岩体的接触附近的韧性剪切带组成,主矿化带产于黑云母斜长片岩与片理化细粒闪长岩的接触断裂附近,主要以构造角砾岩充填其中。该蚀变带内褐铁矿化、碳化现象较普遍。破碎蚀变带产状产状330°—40°∠35°-45°,长约800m,宽2-20m。
        通过本次工作,在Ⅳ矿化蚀变带中共圈定金矿体38条,其中Ⅳ-1矿体规模为详查区资源量最大的矿体,其余矿体相对较小,矿体呈条带状、透镜状、脉状近于平行展布,金矿体受构造蚀变带控制,产状与破碎蚀变带的产状一致,含矿岩性主要以构造角砾岩为主,矿体的顶、底板为片理化闪长岩、黑云母斜长片岩,主要矿化以褐铁矿化、碳化最为常见。
2.2 矿体特征
        矿体产于构造蚀变带中,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型金矿床。详查区共圈定矿体95条(见表4-1),主要矿体5条,主要矿体长度在327—1160m之间;倾向延伸在190—516m,主要矿体规模为中—大型,其余矿体为小型;矿体完全受构造裂隙和构造蚀变带控制,但破坏不大,构造影响程度属中等;矿体一般为条带状、透镜状、脉状产出,倾向上有膨大、狭缩、分支复合现象,产状与控矿构造基本一致,接触界限清楚,属构造蚀变岩型、构造角砾岩型金矿床,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属中等;厚度稳定程度属稳定—较稳定;品位变化程度属均匀—较均匀,矿体围岩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闪长岩,具褐铁矿化、绢云母化、 毒砂化、黄铁矿化、硅化、碳化等。
3 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
3.1 成矿地质条件
3.1.1地层
        本矿区出露的地层为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以岩性组合特性为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a岩组、b岩组及第四系一共三种类型。
3.1.2岩浆岩
        本矿区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且岩浆岩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华力西期中粗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中粗粒蚀变钾长花岗岩及少量的脉岩。其中前两种以岩株状或岩基状侵入到金水口群地层当中,后者多呈零星分布状态,主要包括中性脉岩和酸性脉岩。
3.1.3构造
    在该区域构造的影响作用下,本矿区主要构造为华力西期北西、北北西向断裂,构成本区的主干断裂格架,其次为近东西、北东向次级断裂与后期印支期南北向断裂,其构造纵横交错,非常复杂。
3.2矿床成因
        通常情况下,在矿区内普遍存在着热液蚀变现象,而且矿床的形成受到构造、围岩、岩浆岩等条件的相互影响。
        (1)通常情况下,古元古界金水口群地层的Au位于5-10×10-9~50×10-9之间,位于地壳克拉克值之上,因此,古元古界金水口群地层的分布出露是集中产出金矿化的一项重要地层条件,同时也是金成矿的一项重要物质来源;
        (2)泥盆纪华力西期钾长花岗岩Au的含量多都在10×10-9以下,酸性脉岩、闪长岩当中Au的含量比较高,其平均值分别为67.13×10-9及93.92×10-9。以上岩浆侵入体的丰度值较高,并成为该区域金成矿的一项物质来源。由该区域金矿体及含矿构造带分布规律能够得出,金体大都分布在岩体附近,还有一些金矿体直接产出在岩脉或岩体的一侧;
        (3)受到北西向主干断裂、次级南北向与东西向断裂等的影响,该区域金矿体中Au的含量位于50-100×10-9~3000×10-9之间,其平均含量为8.47×10-9,在断裂带当中发现了不止一条金矿体。由此可见,断层破碎蚀变带对金矿体的展布与定位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4)蚀变与金的成矿存在着密切联系,热液蚀变详细是金富集的主要表现,通常情况下区域内岩石蚀变分布在断裂构造带上,蚀变强度较高且比较集中的地段即为金成矿地段。研究区域内主要蚀变包括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硅化等多种类型,其中黄铁矿化最为广泛,而且黄铁矿化、硅化等与金矿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通过分析得出本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蚀变岩型。
5 找矿前景分析
        通过分析青海都兰县大柴沟外围金矿地质特征可见,这一区域金矿找矿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分析实际数据能够得出,都兰县大柴沟外围金光构造带规模比较大,且其中含有丰富的金矿,在对该地区矿产资源进行勘察时得出,受到当地矿产资源发展现状及地质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相关人员在这一区域又发现了新的矿产带,并使都兰县大柴沟外围金矿区明显拓宽。就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发展状况来看,该地区找矿潜力巨大,目前已经找出在勘查的Ⅰ1、Ⅰ2、Ⅱ、Ⅲ、Ⅳ五个矿化蚀变带上共圈出金矿体95条,其中Ⅰ区9个,Ⅱ区6个,Ⅲ区42个,Ⅳ区38个。青海都兰县在未来的金矿发展中,经过相关技术人员的深层次勘察与挖掘,必然能够发现新的含矿地带,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宏赟,张冬瑞,辛成慧.青海省都兰县打柴沟金矿地质特征及金控矿因素分析[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8(9):150-153.
[2]田喜朴.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及开采措施研究[J].科学与技术,2019(25).
[3]杨昆.青海地区的金矿地质特征和找矿前景[J].世界有色金属,2017(11):102-103.

第一作者简介:任明(1968年2月—)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本科,工程师,从事地质勘查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