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红强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212400
摘要:时代在发展语文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有大量的新知识在融入,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的教学模式,教学成果不够理想是必然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引导兴趣为前提,联合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方法探析
引言:在教学活动中,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对语文知识展开自主探索,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语文教学便可以轻松推进起来。所以说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注重兴趣的培养,在语文课堂积极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成果变的容易。
一、教师需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堂的中心作出明确规定,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引发学生兴趣,并且不断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其实在于学生,教师把教学活动准备的再充实、再有趣、再贴合学生,只要学生不学,不发挥主动性,教师的所有的辛苦都等于白浪费。所以教师需要转变原有观念,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对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予以尊重,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轻松学习、健康成长。
在现实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的技巧问题,其实这种想法是存在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是培养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兴趣,而不是教师为主体采用一切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中心,只有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语文、喜欢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二、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分别是阅读与写作,学生只要对这两点产生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成绩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新奇的、生动的的阅读与写作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1、引导学生多阅读,拓展眼界丰富思想
书籍是他人对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历的事情、所持有的观点等通过文字的形式而展现出来的内容。
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了,没有时间去感受这个世界,这时候就可以选择读书,通过阅读学生的眼界可以得到开扩,生活得到充实,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同时在书籍中畅游,用以缓解高考对学生形成的压力。
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认识,认为是耽误正常学习的事儿,把对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放到教学的首要地位,同学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感觉语文就是一堆枯燥文字的堆积,在心生厌烦的情况下,怎么会主动的去感受文章的内涵呢!
要想让学生愉快的阅读,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对阅读的看法,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能从书籍的描述中感受不一样的世界。比如,学习曹文轩的《前方》,这是一篇带有几分苦涩味道的文章,朴实的文字阐述对人与人生的哲学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也可以读一读曹文轩其他的文章。然后拿出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读书的心得。如此一来,课堂变得活泼有趣,交流变的频繁顺畅。
2、让学生写想写的内容,逐渐掌握写作技巧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讲述所看到美景、吃过的美食、对事件的观点与看法、也可以宣泄内心情感。写作是一项书写内心的活动,只要勇于表达真实感情。在当下教学中多是限定题目或情境的写作活动,学生对没经历、没体验、没感悟的事儿写起来难有共鸣,拼凑出来的文章是很难表达真实感情的。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感觉到负担与压力,多进行自由的写作。
比如学过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后,对他的描写有了了解与认识。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眼中的冬天,不论是白雪皑皑还是冷风袭人,或者有其经历让你对冬天的印象深刻,只要学生想说就可以发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也不能绝对放任,对学生存在的偏颇的思想与偏激的言论进行积极引导,把握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讲述的过程也是加深认识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就刚才讲述中的观点与情感进行文字描写,在其中可以阐述自己的想法,对于题目、文体都可以先放弃掉,只要学生有兴趣进行文字写作就可以,慢慢的掌握写作技巧,养成写作习惯。
结束语
不论学什么知识,兴趣是一切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培养学生兴趣而展开,让学生喜欢上语文阅读,提升理解力、拓展眼界,在文字中体会不一样的人生。让学生喜欢上写作,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书写内心情感、加深对事情的认识。学生是有意识的个体,通过感情表现个人意识,激发学习的行动力,从而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孙彦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方法指导[J].教育界,2020(43):40-41.
[2]姬玉兴.浅谈营造高中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J].高考,20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