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班级管理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陈丽
[导读]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有一道隔阂,

         陈丽
         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  四川  成都   610200
         摘要: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有一道隔阂,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是敬畏,而不是信服,导致教师在管理班级时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应该逐渐转变管理方式,尝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样,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比较容易得到学生认可,最终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有效策略;探索
         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展学习与生活探究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教师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成长需求,只是依照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制定相应的班级规章制度,让学生严格按照自己所制定的制度接受管理。这样的班级管理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法让管理效果达到最佳,而且会影响到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严重阻碍到教师今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忽略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
很多教师为了公平起见,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会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实施着统一的班级管理模式。但是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不同,他们的个性特点与心理承受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这种统一的班级管理模式就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因此,为了实现新时代小学教师班级管理发展创新任务的高效完成,教师就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结合新时期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管理教育,以此保证班级管理教育的质量。
         3、班集体管理制度缺乏
         一个班级的管理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的条条框框的规则与制度。这些规则与制度对学生自身行为的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班级制度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许多教师还是没有在自己的班级中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或者是没有把班级规范执行到位。教师在班级建立之初,就应该与本班学生就学习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各类班级规则。只有每个人都遵守了班级管理规则,班级的班风、学习氛围才能好起来。
二、班级管理的有效开展策略
         1、转变传统管理观念
         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更多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上下级的现象。新课改强调了师生平等,提倡学生应该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文化课,还包括性格的塑造、身体素质的加强、交流能力的发展等。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不同角度认识学生。这样,教师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有的学生学习不好,但与人为善,常常帮助其他学生,教师可以对他进行鼓励。这样,学生会树立自信心,并且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努力和认真。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像弹簧,教师给出什么样的力,学生就会反弹什么样的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许在交际方面没有规则,但学生可以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当教师给予尊重的态度时,学生会亲近教师,在教师管理班级的时候,能够更容易被接受。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教师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构建和谐学习空间
         小学班级管理中,每个班级成员都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当下教育管理中安全是头等大事,从上至下最怕发生意外情况,最怕学生出了安全问题,所以就将学生封闭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教学生知识。学生在校自然以学习为主,而且学校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的关键一环在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往往忽视了的长远考虑。学校中缺乏体育教育,缺乏审美教育,学生只知道读书考试,却没有审美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不是素质教育,而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封闭的,学生呼吸不到死读书以外的新鲜空气,学生只能被迫读书,学生在读书以外找不到任何乐趣,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件痛苦的事。素质教育理念下,书本知识的教学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内容,而应该开设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更为开放的学习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会触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后天性,学习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期在学校、家庭等环境中逐步养成的学习倾向。也就是说,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依赖于学生后天的反复训练。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训练要求要明确、易懂,能够让学生在践行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教师对于同一学习习惯每次提出的要求不一样,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知究竟哪种学习行为是正确的,使训练的结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时有时无,学生就会存在侥幸心理,在教师强调的时候才去践行,一旦教师没有进行强调,学生就会产生松懈心理,这样学生受到的训练是时有时无、不连续的,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反复不断的经常训练,因而教师在提出明确要求的前提下,要努力做到要求的前后一致和连续,严格要求学生。
4、加强午休管理
为确保师生充足的睡眠时间,保障师生午休安全,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午睡管理教师要在午睡铃响前做好组织教育工作。午睡管理教师在本班学生睡前几分钟,要查点所管班级学生是否到齐,如出现无故缺席,应查明原因,并填好班级午睡情况登记表。在午睡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特殊事情的发生,要及时报告值周领导,并采取相应措施作出妥善处理。午睡结束后,班级管理老师要督促学生整理好班级内务。
5、丰富课后托管活动
         课后托管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其表现在放学之后的新型教育体系,也是学校放学后教育的延伸,它并不应只是为儿童提供简单的照看服务,而应该弥补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后托管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打造丰富多彩,内容多种多样的课后托管活动。
         课后托管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涉及多个领域,根据教育需求灵活变动,例如开设文化艺术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生理卫生课程、社交礼仪课程、文化艺术课程、安全知识课程,以渊博学生的学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以便能让学生获得多方位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师班级管理发展创新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地对班级管理现状进行反思,积极地汲取一些新的班级管理理念,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落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完成新时代下小学教师班级管理发展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以此推动小学班级管理任务的高效完成,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修建坚固的成长阶梯。
参考文献:
[1]王莹,张宪兰.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方法创新研究[J].中外交流,2018,(51):189.
[2]李学琼,刘敦鹏.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J].散文百家(下),2018,(3):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