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月
黑龙江大学,150000
摘要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对外汉语教师在这个时候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她们不仅要教授知识,在平时的社交中也要时刻注意礼仪,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了解涉外礼仪的知识, 做到运用自如又不失大体。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的形象。文章将从教师礼仪的体现、教师礼仪的培养与对外汉语教师礼仪三个方面,简要探析对外汉语教师要具备的礼仪规则与修养。
关键词:教师礼仪;体现;培养
第一章教师礼仪的体现
一、礼仪概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者,敬人也;仪者,形式也。“礼”由心生,表里如一。礼仪是指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气质、风度、涵养。在字形上,也能感知“礼”的重要性。在古代,“礼”的甲骨文的写法是 ,字的本义是击鼓献玉。敬奉神灵。上面是玉,玉在古代是祭祀常用的一种礼物,下面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鼓。礼的构成,上玉下鼓,就是击鼓献玉的意思。在金文、篆文之后,字形变成了上面是曲,下面是豆。曲的本意是甜酒,而豆是一个高脚器皿,进献的礼物不一样了。在礼的左边是“示”,是天神以天象向地上人间来显露天意的意思,所以礼就有祭祀以求天意的意思。“仪”,以前是一个单人旁加义,意思是指战士出征前的庄严仪式和典礼。仪的本意是指程序严格、隆重的典礼,后来引申为正规的着装、整洁的外表等。礼仪也就是要庄严、隆重,要有整洁的外表、得体的行为等。
承载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礼仪。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着很大影响。
金教授说:“教师礼仪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如何表现教师应有的气质与风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衣着发式无形中都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的楷模。
对外汉语教师更是代表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其日常礼仪行为至关重要。
二、仪表修养
仪表修养通常是指人的容貌、身体、衣着、姿态、举止、风度等。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仪表修养是教师思想感情、气质风格、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和标识,是教师建立教学威信提高育人水平的基础。
关于个人的仪表修养,保持全身的清洁和衣物的整洁是教师良好的个人形象的首要要求。整洁卫生的教师仪容既反映了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健康的形象。教师的衣物除了整洁以外,还要根据各个国家的礼仪、习俗来穿着。但总体上避免在课堂上过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要太个性化。除了衣物外,个人卫生也很重要。我们通常容易忽略眼角分泌物、鼻孔分泌物和耳朵的分泌物等分泌物。
另外,体味、口气、过浓香水也是令人反感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养成平日不吃刺激性气味的食物,随身携带口气清新类产品,以及使用清新淡雅的香水的习惯。
三、课堂教学礼仪
对外汉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上的教学用语、教姿、教态等也是要注意的。
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礼仪首先是教学体态的礼仪,包括目光、表情、手势、站姿和走姿等。目光要柔和,与学生交流时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对方,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嘴的三角区域。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点之一是较强的自主学习性。教师的鼓励目光有利于学生增强第二语言学习的信心,降低学习者操练的紧张程度,以达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师的手势要清楚、得体,且紧紧跟随课程内容。
其次是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礼仪总体的要求:有幽默感,但避免语言低俗;语速正常,音量适中;按照学生的程度设定词汇难度;全中文的语言教学环境。国内的对外汉语课堂一般是不同国籍的学生根据水平混编上课,但是学生的汉语水平接近, 所以全中文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目的语的听力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在目的语的外部环境。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师礼仪的培养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
对外汉语教师因为会面对不同国家的学生,因此礼仪就会涉及到不同文化条件下礼仪的相容性问题。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特定礼仪行为准则,。在教授他们中华文化及相关礼仪时,如果我们要使本民族的礼仪得到认同,必须首先知道别人的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文化基础上的。因此,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信仰禁忌是必要的前提。如果我们不掌握这一些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来调整自身的礼仪行为,和教授他们中国的礼仪。
礼仪文化现象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凝聚物,它随着历史的变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广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的文化观念也会随之变化,相应地礼仪行为也会有所变化。除了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之外,我们还必须了解并适应文化传统的现代变化,否则,我们同样不可能正确掌握礼仪行为。通晓不同民族的礼仪习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置本国自身的文化特点于不顾。事实上,不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不了解自身的风俗礼节以及它的现代变化,也是不可能在涉外场合取得成功。当然,文化素质是一个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既涉及到不同民族的经济特点,也渗透着不同民族的意识形态;它既包括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涵盖着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因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那么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也会越规范,也越能跟上世界潮流。所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是提高涉外礼仪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学对象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人的民族心理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由于个人气质、性格不一,每个人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特质。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而且国外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可能会和国内不一样,因此,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礼仪培养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需要个人有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锻炼和修养。只有有长期培养,具备了较好的心理素质,我们才能在对外教学中从容应对,表现出得体的礼仪行为。这样,对外教师就可以在平时培养对学生一视同仁、耐心温柔、虚怀若谷、不计恩怨、尽职尽责等品性习惯。
在对外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除了课上还有课下,教师难免有犯错的时候,但不要过于逃避,或者激进,教师应勇于做到自我检省,并积极地及时地予以调整,甚至敢于将自己出现的礼仪过错表现为礼仪课程教学的案例进行解剖。
参考文献
[1]马亚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礼仪[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6).
[2]林宇乔.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与职业形象塑造[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
[3]胡?仲.跨?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4-35.
[4]谭莉.跨?化交际下的中?现代社交礼仪?化?较研究[J]. 百家论坛,201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