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高级中学 215200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已颁布并在逐步推行,与现有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科书相比,部编版历史教科书明显存在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分布密集,课文较为浓缩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主干知识,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顾此失彼,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水准。恩格斯说过:“没有理论思维就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没有正确的观念统帅,知识就是一堆无用的东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 我认为“立意”就是这个正确的观念统帅,本文试从“实事求是”这一教学立意,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为例,来阐释立意在部编版历史教科书教学实践中的引领作用。
一、立意是“魂”——以“实事求是”立意统领本单元教学设计,凸显本课教学地位
黄牧航教授曾指出:“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原理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下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都是与价值观紧密结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非常明确本节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价值取向是一节课的“魂”,我认为这个价值取向就是立意。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为例,本单元共两课,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纵观整个单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验证了我们在实践中有无偏离实事求是的轨道。正是“实事求是”这一立意,将本单元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更凸显了“实事求是”的价值立意。比如,十年探索时期,中共八大成功召开,但是在这次成功的探索之后为什么很快就出现大跃进、等失误呢?我认为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做法。之后的1960年开始,中共中央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经济得以恢复。这就验证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就会遭到重大失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中能够凸显“实事求是”这一价值立意,相信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之后会对“实事求是”会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也能增强他们今后分析历史问题时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意识。再如,本课新增了“三线建设”的内容,我们还是可以从“实事求是”这个价值立意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虽然三线建设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这是针对当时国际上美苏的潜在威胁,国内工业布局不合理等情况做出的最符合实际的最优选择,也就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不仅是这节课的价值立意,也使本课凸显了在本单元中的重要地位。
二、创新是“形”——实事求是立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部编新教科书的特点决定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创新,以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目标。创新是课堂教学的试验场,创新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创新,最后统一于同一个立意之下。但是无论何种创新,其前提必须是实事求是,否则创新就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创新就是一个伪命题。
(1)导入语设计要实事求是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次基曾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在设计导入语时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意识,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发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避免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既有理解水平和解决能力。以本课为例,就三线建设设计了如下导入语: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探索并不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成果显著,特别是三线建设成就巨大。总结了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建设成就,同时也不避讳原有的挫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2)学生的课堂活动设计要实事求是
“让教师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2019(2).]“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程修凡.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7.]两者的重要桥梁之一就是学生的课堂活动设计。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开展起学生活动,同时设计恰当的预设,合理考虑可能的生成,需要教师实事求是地考查学情,设计符合本课立意的学生活动。以本课为例,就三线建设设计了如下片段:
材料1 三线建设的两次高潮,都是面临美国、苏联袭击的威胁展开的。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呢?《毛泽东年谱》等大量资料证明,毛主席和党中央当时也是有打与不打两种考虑的。没有后方基地的中国,如果忽略战争的可能性,无疑是在拿国家命运赌博。因此,毛主席和党中央即使得出入侵战争的可能性较小的分析,也不能不考虑敌人违背理性的行动。从长远来看,进行三线建设,建立后方基地也是非常必要的、明智的选择。
材料2 1983年,我国对三线建设实施调整改造战略。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基本摸清了状况:三线地区共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设计院所1945个,其中,符合战略要求,产品方向正确,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好,对国家贡献大,建设是成功的,占48%;建设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受交通、能源等条件的限制,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占45%;选址有严重问题,生产科研难以继续,必须调整搬迁的,只占7%。由此可见,三线建设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材料3 那么,如果当时不把大批企业从备战考虑建设在西部山区,是不是能免除后来的调整改造,效益会更好呢?历史唯物主义者看问题,必须从当时的历史情况去分析,要有底线思维,把立足于最坏的结果和争取最好的结果统一起来考虑。就好比一个人买了保险,而意外事故并没有发生,但不能就此指责买保险是错误的。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共中央党校编《三线建设纵横谈》
引导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指出我国三线建设是否符合国情?
预设回答1:材料1指出当时是面临美国、苏联袭击的威胁展开三线建设的。从长远来看,也是非常必要的、明智的选择。
预设回答2:材料2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证明三线建设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预设回答3:材料3认为要从当时的历史情况去分析,要有底线思维,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
引导学生认识: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伟大抉择,根据经济建设的规律,对于工业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调整。15年的三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切其实都离不开蕴含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实事求是。
(3)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要实事求是
“课堂学习评价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即时的了解、判断和解释,以提升教学过程的价值,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孔企平.课堂学习评价应重点关注四个问题[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2).]可见,课堂学习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是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比如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等方法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多元化评价,以求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以本课为例,可以用过程性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于我国三线建设原因的掌握情况。课堂上通过小组轮流答题和抢答等形式,答对记1分,答错得0分,抢答答错扣1分的方式来进行小组计分,最后统计总得分来选出本节课最佳学习小组,一学期再评出学期最佳学习小组。也可以用形成性评价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三项建设成就的掌握情况。在这节课的最后十分钟让学生合上书本,以表格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列出三线建设的项目和每个项目的具体成就,以罗列的全面和准确作为评选本课最佳学生的标准。通过以上两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改变以往以某次测试来评价学生这一充满更多偶然性的评价标准,做到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也就是评价标准的实事求是,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教学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反思是“神”——实事求是立意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再思考
“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高中历史教师要“像学科教师一样思考”离不开必要的课堂教学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否定之否定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这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的特点和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众多教师反思的一个结论就是要重视立意引领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新教材带来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机遇,同时正确看待由此带来的各种挑战,并积极面对。以本课为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 每节课是否必须有立意?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将容量极大、浓缩度极高的教材知识系统化、逻辑化和意义化,同时新教材的编写也贯彻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更要求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每节课用一个立意来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聚焦核心问题,避免碎片化,繁琐化,帮助我们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学习的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两者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我认为每节课有立意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以本课为例,共三个子目,5页正文,内容繁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如“中共八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文化大革命”、“三线建设”等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给学生的学带来了困难,也给教师的交带来了困惑。而用“实事求是”的立意可以很好的引领本课的具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
2. 立意的前提是什么?应具有何种价值?
立意引领教学,决定了立意必须有价值。立意要有价值,前提是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立意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立意应优先考虑符合时代性价值,当代高中历史教学的时代性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以批判思维、价值共生为学习路径,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以本课为例,“三线建设”中的选址问题在当时就存在争论,对于现在的学生可能更加难以理解。通过提供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正反两反面来综合分析和考虑问题,得出这是当时我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三线建设”的初衷,也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建国以来国家一些重大决定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3立意如何选择,实现教育的初衷?
“教学立意就是指一节课的灵魂和中心,是统摄教学内容思路的体现。”[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缺——以“发达的农业”为例[J].历史教学,2012(8).],教学立意的准确与否关乎本课教学目标实现的成败。一节课可能不止一个立意,如何选择一个切合本课实际的立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单元的主体内容出发,挖掘本课立意。一个单元的编写体系必定隐藏着一天贯穿整个单元的线索,找到这条线索就不难概括出本单元的主体立意,进而确立一课的立意。以本课为例,本课属于第九单元,整个第九单元其实就是围绕实事求是的立意作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建国以来凡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做法基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偏离实事求是所做的尝试和决策都带来的重大的损失。找到了这一线索,用实事求是的立意来重构本课教学体系就显得合理和恰当的多。也能让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得到了凸显,对学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明白实事求是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教会了学生求知,更教会了学生求真。
四、小结。
一节课有“魂”,教学便成功了一半,一节课有“形”,让教学成功成为了可能,一节课有“神”,让教学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呼唤学科核心素养,部编新教科书的编制回应了这一诉求,立意引领教学实践了这一呼唤,实事求是的立意为本课找到了一个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