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韦明先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
 

         韦明先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中心小学,广西来宾,5461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实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很重要影响,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改善,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一词最初出现时,意义在于人的知识、学问、重在读写方面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得素养一词在各个学校得到广泛应用,教育的核心素养和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根据这一定义,将核心素养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求知素养,借助一定的学习方式,能够集中注意力,将所需要的知识进行识记;二是学会做事,即通过自身独有的社交能力,通过合作互助,整合周边的资源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三是学会相处,引导学生对自己有科学的认知,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实现共同目标;四是学会发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和环境的有效融合;五是学会改变,即通过改变自身来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将改变的方向朝着有利于彼此双方的方向引导[1]。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提出时间不久,现阶段还没有在所有学校进行全面落实,也没有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和贯彻。结合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可知,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缺失,除此之外,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与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当下在语文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字词识记方面的内容相对简单,文学部分内容理解比较抽象,使得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极易出现不想听、听不懂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不科学
         站在内容设置方面的现状可知,课程内容落后、知识点脱离现实的情况较为普遍、部分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较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空、虚、大的内容,这就不利于让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操作性较低。
         (三)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偏少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了理论内容的识记方面,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较少,使得学生在接受起来存在很大难度。


         三、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和创新策略分析
         (一)培养语言理解能力,为提高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语言理解能力就是学生对字、词、句的涵义有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掌握全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逐渐培育学生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明晰文字的涵义,情感感悟与评价任务等多项能力,在对文本表述特点有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语感[2]。但是,建构字形与音义两者的关系,对口语表达做系统地规范,规范书面表达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阅读活动来丰富语言积累,才能掌握字词音、形、义三者建构的方法,语言理解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如在四年级下册《神奇的纳米技术》时,为了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老师在讲授这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在此基础上对纳米技术有更全面把握,对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加深对纳米技术神奇性的理解,语言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语文素养随之增强。
         (二)培养初步审美能力,为提高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文学的“美”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美,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内在修养能使学生品位与欣赏文字所表达的力量、内在画面与心境。鉴于美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文学的情感美、文字美与课堂教学活动密切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语文学科的审美属性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文字的价值与奥妙。另外,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3]。具体来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教师在讲解文章内容的美,应该把握细节,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字中“一静一动”互相结合。
         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望天门山》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画面,让学生深刻领会李白诗句的创作风格,以及诗句中动静相结合的和谐美与自然环境的宁静美;在对诗句文字意境美进行感受的同时,了解诗人的追求。这样,学生的审美素质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审美素养也获得了发展,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培养思维能力,深化语文素养的层次
         思考是学生对知识内化与理解的过程,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然途径。小学生由于处在年幼阶段,对语文思维方法掌握存在局限性。小学生思维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语文材料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运用材料的整合能力却比较弱。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引导学生注意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自主进行问题答案的探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敢于打破旧思维模式,要善于思考有价值与疑问点的问题[4]。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文章对很多科学现象做了阐述,为了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前先将课文中提到的问题现象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将这些现象展示完毕后,再抛出对应的问题: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为什么总是朝着逆时针方向旋转?花瓣滴上盐酸后为什么会变红?花瓣中到底有什么物质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让学生在积极讨论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知识理解的同时,带动自身思维能力的改善,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获得了升华,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与思想,语文素养获得了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虽然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改善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还需要老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优化,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实现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2):73.
[2] 刘树霞.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3):283.
[3] 王凯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J].教育现代化,2017,(36).
[4] 张柳柳.创新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