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图式”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王璐琪
[导读] 在统编版教材倡导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背景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

         王璐琪  
         黄岩区澄江街道中心小学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摘要】在统编版教材倡导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背景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成为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在识字、阅读、习作上利用思维导图自主进行知识的分析、梳理整合,乃至延伸拓展,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更有利于理解、记忆以及迁移,让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学习支架。
         【关键词】思维导图 语文教学 支架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将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在识字、学词、读段、习文等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支架。
          一、导图辅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求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记忆图示,能够使学生提升自主识字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园地三的《字词句运用》板块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思维导图。以《字词句运用》为例,如何将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以点带面,触发学生识字思维?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导图明确中心意图
         一上园地三中思维导图属于辐射式思维导图, 以“车”字为中心字,分别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分支,辐射出七个分支的词语。其中相同颜色分支的词语归为一类。蓝色分支为车的种类,绿色分支为与车有关的其他方面,红色分支是与乘车有关。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分类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二)导图积累事物分类
         教师出示面包车图片,请生分别将“车厢”、“车厢”、“车门”等词卡贴在相应位置,学生看图猜词语,引导指出这些词是跟车有关的事物。在“车”前面加上个动词,就变成了有关乘车的动作,出示“上车”、“坐车”。车的种类不同,车的名称也就不同,出示“火车”、“马车”、“汽车”。出示《字词句运用》导图,“车”的分支颜色不同,再读一读词语,边读边找原因。
          (三)导图发散学生思维
         1、相同字延伸
         三种不同颜色的分支词语还有许多词语小伙伴,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还知道哪些种类的“车”,和“车”有关的动作,和“车”有关的事物。为“车”字思维导图再加上几个合适的分支,让它越长越密。
         2、不同字延伸
         一个字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孩子还能自己从车出发想到别的汉字导图,师便可相机引导,如“鸡”字。出示①公鸡、母鸡;②鸡肉、鸡蛋;③杀鸡、养鸡。三组词语让学生自主绘制导图,一举反三。
         思维导图的呈现让低段的学生保持对汉字学习的新鲜感。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由一个字想到一个词, 由一个词想到一句话,大大降低识字难度,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信心。
          二、导图辅阅读
         阅读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如无法有效地提取关键信息,无法抓住阅读内容的核心所在等等。绘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阅读教学中起到极大作用,让阅读更高效。
         统编版低段的课文层次分明,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荷叶圆圆》等课文,用思维导图能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21课《青蛙卖泥塘》为例,出示语文课堂作业本中聚敛型的思维导图。
         细读文本,发现青蛙为了卖泥塘,一共做了六件事:种些草、引些水、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盖了房。这些信息隐藏在“青蛙想”的语句中,信息多,对于二年级学生不易提取。教师利用作业本第5题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先提取明显信息,再提取隐藏信息。教师为原有的思维导图中间添加一步。课堂上教师引导操作“青蛙这么卖力地吆喝着!看,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从文中找出写在小圆圈里。”梳理出文本中的小动物,再提取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就简单明了了。
         随着年级段升高,思维导图更是形式多样。思维导图也从人物梳理向情节梳理,乃至想象延伸推进。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为例,绘制鱼骨式思维导图,如图6。
         如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一课作业本第4题,一条主支先介绍两个主要人物是铁罐和陶罐,铁罐分支有以下关键词:傲慢、轻蔑、恼怒、恼羞成怒;陶罐分支的关键词:谦虚、争辩、不再理会;最后铁罐消失、陶罐成古董。借助“鱼骨图”,对课文主要人与物的关系进行梳理,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课文的写法特点,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清晰明了的理解和整体的掌握。
          三、导图辅习作
         习作是编制语言思维的过程,也是一项将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习作需要学生通过协调认识和语言文字进而输出言语。学生可以将已经决定的作文题中心放于思维导图核心,将零碎的思维片段提炼、概括,转化为关键词。通过向添加有层次的分支,有目的地谋篇布局,绘制一张习作思维导图。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梳理思路,把思路显现化,让发散的思维深入下去,真正做到习作有逻辑、有深度。
          (一)导图明确写作素材
         小学阶段的习作主要包括写人、写事、状物、写景、想象、应用文、看图写作几个类型。在确定习作主题后,学生需要根据题目发挥想象,并提炼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猜猜他是谁》为例,利用思维导图,以要描写的人物为中心,确立第一层分支:外貌、性格、兴趣爱好。再进行第二层分支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如对象的外貌方面,穿衣、体型、性格等等。第三层分支包括能反映性格和兴趣爱好的相关事例。
          (二)图化文本,搭建思维支架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单元导读要求为“习作的时候,试图围绕一个意思写。”一篇优秀的写景文章大都具有清晰的观察顺序,明确的文章脉络。
         利用思维导图,学生能快速掌握《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按照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每个季节延伸出美丽景色和动植物以及名贵药材等描写。
         如《海滨小城》一文,借助导图,学生便能清晰明了地知晓作者按观察顺序,以海滨小城为中心,发散出大海、沙滩、小城,小城下延伸庭院、街道与公园,沙滩下延伸远处、近处,为我们展现了一座美丽又整洁的海滨城市。
         学而知之,用方能“内化”之。以本单元习作《这儿真美》为例。学生围绕“我爱我的校园”这一中心,按照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描绘出走进校园、勤奋园、操场、教室等场景的见闻,并在描写“勤奋园”的时候,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写作顺序,分别描绘出勤奋园四季中花草树木景色的美丽变迁,思路清晰,内容丰富。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教学引入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借助图像留下思考的痕迹。从一个简单的生字,到几个词,到几句话、段落、篇章。可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多元解读,多角度思考。不仅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识字、阅读、写作上得到广泛运用,简约却不简单。
         
【参考文献】
[1]汪圣龙.思维导图,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与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8(Z5):96-99.
[2]陈爱群.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主题课外阅读导学案教学[J].教育信息技术,2016(1).
[3]潘新和.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J].《小学语文教师》,2013.
[4]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张达女.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3.
[6]朱柯珂.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基础教育.20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