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
保定市徐水区大因镇大因小学 河北 保定 072550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明显,音乐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的教学中,节奏感是最重要的体现之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促进,应该加强小学生的节奏感,提高音乐能力。本文就对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培养措施
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一般是以歌唱为主。教师以教材为参考,带领学生演唱其中的重点曲目。这种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激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但在总体素质培养上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的。事实上,音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存在,它是由音色、和声、节奏、旋律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其中,节奏是最为关键的核心组成,是音乐的动力源泉。因此,想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文章便以湘教版的教材为参考,对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具体策略展开了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培养现状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音乐教学方面存在随性的特质,音乐学科属于一门比较边缘化的课程。无论是在课时安排上,还是师资配备上都不尽如人意。部分学校音乐课程中,教师单纯指导学生进行演唱,没有对音乐中的各项能力展开系统培养。与此同时,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师业务能力不高,缺少对于节奏感的认知以及重视,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无法进行高效教学活动。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在节奏感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随性,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计划,音乐教师严重缺少音乐素质的重要认知。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建立音乐基础的重要阶段。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学生在这个阶段的音乐学习需要较多地依赖教师,教师个人的音乐综合素养和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开展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只注重形式,音乐教学课程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学校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音乐方面的教育。音乐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够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应当深入到内涵。最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积极向上的教学心态,逐渐丧失身为教师的责任感。作为音乐课堂上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的教学心态和态度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责任感的缺失显然不利于音乐课堂的开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的培养途径
(一)提升肢体语言的辅助力度,激发学生节奏感学习兴趣
在许多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可以看出,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播放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会有很多小学生随着音乐做出动作,并且会非常兴奋。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还处在发育的阶段,通常会使用一些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领悟。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和拍肩等动作来让锻炼小学生的节奏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让小学生练习节奏感。在课堂之上,教师首先播放一首歌曲,然后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在组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练习歌曲中的“titi\ta\ta-a\”节奏,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让学生随机分辨不同的节奏,接着还可以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节奏,加深同学们的记忆。最后,教师需要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自由地做出肢体动作。对于一个音乐作品来说,必须要具有节奏,这是音乐的核心内容,因而必须要加强学生音乐节奏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从音乐元素入手,让学生能够感知到音乐的内在旋律。分角色体验音乐中的节奏,这样可以让学生联觉参与体验,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的学生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注重学生音乐节奏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音乐表演。
(二)添加“乐器”辅助教学,丰富节律教学
打击乐器,即能够在敲击下发出声音的乐器,一般以金属制成,具有响亮、清脆等声音特色。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尚不完善,他们对陌生的、新鲜的事物往往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也更容易被有趣的声音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打击乐器的声音特色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打击乐器推进节奏训练的音乐课程。在湘教版的教材中,分课时介绍了不同的打击乐器。以一年级为例,《我爱家乡,我爱祖国》一部分介绍了“碰铃”和“响板”,《我们都是好朋友》一部分介绍了“三角铁”“双响筒”和“铃鼓”。对此,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相应的乐器,向学生介绍它们的组成、发声过程和声音、节奏特色。进而,引导他们敲击打击乐器,进行深入的节奏训练。此外,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都在提升。教师可以寻找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自行制作打击乐器。例如,在饼干盒周围贴上铃铛,制成“铃鼓”;将不锈钢筷子围成三角形并固定起来,代替“三角铁”。如此,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加以应用,制成有趣的打击乐器,将玩耍与音乐学习合二为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节奏感知效果也会随着提高。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自主创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有极大帮助,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接轨生活元素,强化节律体验
将生活元素提取出来放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唤起学生的记忆和生活经验,深化其对音律感与节奏感的体悟;另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生活元素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例如,可以是日常天气——风雨、冰雪、雷电;可以是各色的动物——小燕子的飞行、小兔子的蹦蹦跳跳、小马的奔跑、猴子的挠头等;也可以是学生接触到的各种劳动——扫地、洗衣、种树;还可以是日常游戏动作——踢毽子、捉迷藏、跑步等。这些生活元素都具有不同的音律、节奏。在生活元素选择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设计来选择更适切的元素。例如,在教学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生肖乐园”这一单元中的《十二生肖歌》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元素。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的十二生肖都是什么样的形态和特点,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会联想到威风凛凛的老虎活泼轻盈的鸡、憨厚踏实的老牛、憨态可掬的猪。在联想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活泼轻松的情绪、诙谐幽默的声音来演唱《十二生肖歌》,并从中感知它的音律感与节奏感。又如,在教学《母鸡与公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母鸡与公鸡活动的场景,如觅食、打架、玩耍的情态,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些生活经验去探索《母鸡与公鸡》,尝试对《母鸡与公鸡》中的公鸡“喔喔喔”的叫、母鸡“咯咯咯”的叫,以及母鸡与公鸡声音此起彼伏、涨涨落落的音律感与节奏感进行深入的感知和理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关键,是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前提。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手段,通过游戏调动学生节奏训练兴趣;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产生音乐节奏感;利用大自然的节奏强化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养,从而实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牛延龙.柯达伊教学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7(15):28-29.
[2]潘雅靖.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J].北方文学(下旬),2017(3):177.
[3]孙丹丹.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评鉴,2017(1):141-143.
[4]武珊珊.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分析[J].中华少年,2017(7):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