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灵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第三小学 200333
摘要:意境是小学语文课堂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审美教育,在摇篮文化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的意境课堂是重中之重,但怎样恰如其分地把摇篮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意境课堂之中,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将通过对摇篮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创设等方面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境课堂现状进行阐述,从中找出和完善摇篮文化下意境课堂构建具体实施策略,旨在为摇篮文化下小学语文意境课堂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摇篮文化;小学语文;意境;课堂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从国家颁布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来看,语文教学突出的是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学习和鉴赏让学生们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魅力,尤其是意境的欣赏拓展,从而使其想象力与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无疑其中有关意境课堂教学的作用举足轻重。摇篮文化背景下,意境在如今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充满诗情画意,而是为了当今这个时代对普遍型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适应,但是我们的目光也不应该局限在“生产”的表层现象上,而更应该放眼“质量”,教育不应只是大量简单化生产,更不应该只是单向灌输理论,从而影响到人才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由此而言,摇篮文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意境课堂的构建的深入研究,对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1.2 研究意义
语文教学往往离不开意境,而在现如今的语文意境课堂中,教学的过程过于“物化”,学生思维又过于前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实际教育情况的需要,如何破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包括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其意义已经逐步上升至符合时代发展层次。我们通过回归摇篮文化,在摇篮文化下构建小学语文意境课堂,使小学生们重新能够找回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尤其是摇篮文化背景下的温馨、和睦和美感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们在摇篮文化的熏陶下真切地感受到意境的空间美、自然美以及真实美。
1.3 文献综述
首先是有关意境相关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夏昭炎在《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论著中,主要是从有关意境的概念开始着手,通过意境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逐步展开对“意境”的分析探究、鉴赏审美进行剖析,由此深入浅出地道出意境对美学形成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其中鉴赏审美意境的这个部分可以说是非常的具有文学趣味性。而王德有的《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重点论述有关哲学理论方面所表现的意境内涵,并对意境的理论进行一系列反向探讨和研究,包括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析,甚至于人们三观的最终形成都与意境的想象有着一定联系,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就是薛富兴所著的《东方神韵一一意境论》,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向人们阐述意境所形成的过程,在其理论成就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关于追求精神家园的意境回归论,包括对于情感的自我疏导、生命变化的过程观照、体会自然山水的自由等等;另一个方面是符合思维想象的意境创造论,包括讲解感性思维的起点为物感说,感性思维的深化来自于赋比兴,宗教思维延伸的艺术思维所带来的的感悟。
其次是关于摇篮文化的研究探索方面,主要有:金晓筠(2015)又在《摇篮文化原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提出摇篮文化所包含的是摇篮文化背景下的温馨、和睦和美感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所表达的主题是关于在摇篮文化下的课程挖掘,使得学生们在摇篮文化的熏陶下真切地感受到意境的空间美、自然美以及真实美,使得孩子们在美的体验或感受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成长。蒋艳红(2017)在《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中指出教师们应当从“呵护童真、顺应自然、适宜发展”的重点环节出发,不断地学习和探究,把了解与认识孩子的心灵作为突破口,为孩子们的未来健康快乐成长汲取宝贵的经验,从而更有利于创设出一个满足孩子们愿望的温馨和睦、童趣无比的宽松环境。
1.4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大量搜索、集合、整理和鉴别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有关摇篮文化、小学语文、意境等相关论著文献,了解了目前关于摇篮文化及小学语文意境课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吸收其中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数据,从而为相关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和总结提供可靠依据和有益参考。
2.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依据所确定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做出观察记录情况反馈,并通过感官认知,对其研究对象展开表象和实质的观察记录,从而客观真实地获取第一手关键资料,以满足下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的需要。就是通过观察记录所教授的小学生在语文意境课堂中的表现,从而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地下一步研究分析。
1.5 概念界定
摇篮文化:摇篮是对于幼小生命健康成长的一种依赖和呵护,同时也是生命起源的根据地。摇篮文化代表的是一个隐喻,比喻的是能够培养未来具有文化素养的人才,也是校园形象表达, 象征着生活在校园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再加上行为方式的总和。
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指一些作品通过作者细致描述所体现的容易引起共鸣的某种情调与境界,它普遍依附在文学、绘画、建筑以及舞蹈等多个艺术范畴之中,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以物我合一的境界表达为载体的一种形象感受。由此可见,意境实质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个关于“境”,是指必须在作品中展现出的人物、景象以及事物,实与虚取决于需要;第二就是“意”,指作者通过作品所展现出的人物、景象以及事物, 融入个人感情因素,并通过合适的形式表露出来,包括真实情感的抒发、鲜明态度的表白以及价值取向的实现,从而真正达到“意由境生,境依意存”这一境界, 让意和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并由此而完成高度的结合统一, 相互交融。作为课堂教学而言,可以说融入摇篮背景文化下的意境课堂教学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走向更高层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2摇篮文化内涵与特征
2.1 摇篮文化简要概述
摇篮是对于幼小生命健康成长的一种依赖和呵护,而摇篮文化代表的是一个隐喻,比喻的是培养未来具有文化素养的人才,把校园比做摇篮, 象征着在校园这个大摇篮里的所有成员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呵护和关爱,并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其特质主要表现在:一是孩子们作为弱小群体,是要经过摇篮文化才能茁壮成长的主体。校园之所以主张摇篮文化的建设,旨在为少年儿童创设满是温馨、安全与舒适的港湾,同时伴随着具有母性的精神环境;二是呵护起步于摇篮,健康成长取决于摇篮文化。校园之所以提倡摇篮文化,旨在在为儿童的生命力量注入发展的动力和以教育作为背后支撑的影响,是为少年儿童的提供成长呵护,关爱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心智发展、情感表达、态度表达、能力体现;三是教师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通过这双手让爱常驻孩子们的心中,同时要充分遵循小学生的所应有特征和成长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构建出适合教学共同发展的摇篮文化;四是少年儿童都具有天生的想象力,并且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学校在摇篮文化的指导下构建教学课堂,旨在为孩子们创设一切符合其成长规律和成长需要的背景与条件,使祖国的花朵最终能够成为国之栋梁。
同时摇篮文化具有生命性。生命个体都需要历经出生、成长的一个漫长过程,所以说摇篮作为生命个体的呵护和依赖,其存在的价值作用也会随着生命个体的成长而日渐明显。摇篮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孩子们的思维本身具有丰富想象和非凡创造力,好奇心和喜欢刨根究底是他们“敢为人先”的根源,也是一切想象和创造迸发的驱动力。而摇篮文化恰好填补这一空白,尤其是对于这种驱动力的无条件助推,那是最好不过了。
总之, 为建设摇篮文化,学校首先要以呵护少年儿童的童真、童趣为宗旨,同时学校的人文环境是需要具备温馨、尊重、舒适的条件,并且校园中的物质环境创设内容是需要具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并且可以吸引学生兴趣主动参与。以“适宜学生”为标准, 开展构建的校园生活是有利于少年儿童学校中生活、并且可以主动学习、活泼可爱,从而为学生未来能够茁壮成长在幼小心灵深处扎下根基。
2.2 摇篮文化的创设
第一是应该从精神层面来理顺摇篮文化的思路。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是创设校园摇篮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教书育人,是一项用德树人的伟大工程,注定必然是条充满荆棘、充满坎坷的“长征之路”。小学老师在培育树人过程中,面临的就是一群幼稚而缺乏自我形成能力的孩童,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从心态端正的角度出发,有着岗位奉献精神,有着责任担当勇气,让教育对象享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切实把摇篮文化的奉献精神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全过程,在真诚、务实以及创新等环节做文章, 并以此为抓手,营造出风正气爽校园大家庭的精神风貌。
第二就是应当从物质层面来创设摇篮文化的氛围。环境氛围是创设校园摇篮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好的环境氛围,谈不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更谈不上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知识当中去,尤其是小学生们,年龄和身心需要他们真正地拥有良好有趣的环境氛围,才有可能有利于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虽说艰苦的条件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但作为小学生而言,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不更适合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吗?
2.3摇篮文化环境的创设
2.3.1合理运用和布置教学专题课堂环境
教师可以在开学前,将课文内容进行有目的地整理规划,将课文整理规划成几个专题后,从中选取最为重要的一个专题,来提前给孩子们进行专题讲解,在专题讲解过程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对公共场合及教室走廊等环境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安排布置。也可以将专题进行合理规划后,根据教学安排,每周进行主题讲解,来发动孩子们自行更换所在教室及走廊的符合专题所需要的环境。通过这种方式的有效安排,使孩子们感受到一个温馨的课堂,恰好符合摇篮文化所倡导的温馨的物质文化。
2.3.2创设游戏化、生活化的自主探索环境
课堂内容的主题组织形式主要是在主动探究的活动或过程是基于学生所围绕的某个主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以及活动。
在这个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以多种方式来对所进行的结论结果进行表达,最好是在运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也是对周围新世界的一个新挑战,对自我考验的一个新突破,无疑就综合素养能力的充分提升而言,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推动,还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进取的精神。这就意味着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包容量,并且有延展的可能性,同时还应当营造一种现实世界的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里面,充分感知到学习和生活有着共同点,理论很好地联系到实际,同时还要满足因个性差异而形成不同学习方式的实际要求合需要。因此,摇篮文化下的小学语文意境课堂应当分为两大板块:主题资源库与生成主题,所共同关注的主题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开设的主题主要是在创建共享资源库的基础上,一方面能够节约资源,规范日常教学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检验并不断对其进行合理有效更新配置,自然而然地生成围绕摇篮文化的小学语文意境课堂,围绕班级师生为主体开展相应的活动内容,从而使得探索主体更为活跃,更为主动。
3完善意境课堂构建的措施与策略
3.1 现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意境现状
袁行霈先生曾经说过,意境是通过人们的主、客观情感的外露所产生共鸣、相互交融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它完全有能力使得读者的感触及时融入作者的想象世界中。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表明:“读诗词,体验意境,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可以陶冶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讲意境大多都是通过古诗词来体现,让学生们在古诗词鉴赏中去感悟和体会意境的妙处。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意境,主要让学生们真切地去感受,进而丰富学生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触动,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能力,使其鉴赏审美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意境仅仅通过静止的画面所展示,和教师单纯的描述所感知,或是通过背诵相关意境部分来让学生们感受意境美,意境感受过程显得过于单调枯燥,这对摇篮文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意境课堂的有效构建是非常不利的。
3.2 摇篮文化下意境课堂构建具体实施策略
3.2.1 精读文字
诗词是语言艺术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丰富细致的语句勾勒来体现出意境的深远, 譬如唐代田园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勾勒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中重点词语,诸如“明月”、“清泉”、“绿竹”、“浣女”、“青莲”、“渔舟”等等,所描画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景象,且营造了色调明朗轻快,蕴含生机活剥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质朴生活的向往,重点词语的作用就是烘托出情感世界所依附的意境,字里行间充满读者的想象和依恋。其中字面上所描述含义为实景,而作者内心所抒发的情感才是语句重点表达所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真正地把“字由景生,情由境发”发挥极致,并将两者进行高度统一和融合,只有认真精读和深刻体会,才能够正确把握以及深入的理解与体验出字词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
3.2.2 情景创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兴趣能够使一个人的主观状态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当极大地利用多种方式来增强小学生语文鉴赏的乐趣,创设真切的教学情景,意境教学过程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有个感知过程,为学生提供能够感知的直观材料,让他们对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们不可多得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拓展和丰富自己的思维能力。譬如唐代田园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借景抒情的诗词,包含了渭城、朝雨、客舍、柳树等实景的衬托,而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离别的悲伤。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恰当选用一些与实景有关的图片或图画,进行教学情境的再创设,让学生从真切的感官上来把握诗句中所蕴藏的朋友相聚后的离别情愫。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提醒他们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并配合一些与实景有关的图片或图画,使他们慢慢养成求知的欲望和勤奋好学的品质,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更大地提高。兴趣是获得知识的根本活力和源泉,有了初步的兴趣,就有探究未知的渴望,有了渴望就会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自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改观。
3.2.3 教师引导,构建校园摇篮课程文化
课程内容所潜藏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价值取向所代表校园的追求也是无限的,课程教授其实就是一次有益的交往活动,目的在于真正地推动师生之间开展有关成长与学习的活动交流,探讨教学过程的利与弊,实际上课程文化也代表着一种交往文化,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此氛围中构建出摇篮文化的核心,在教与学的环节提升课程素养。
构建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的摇篮课程价值文化:摇篮文化课程构建小组要切实以科学与人文关怀为中心,真正让学生去学会主动学习,以适应未来的健康成长,同时在价值理念的感召下,把摇篮文化推向更为符合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构建以自然为主体的摇篮课程文化内容:在课程文化建设环节,始终要把“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现实生活世界真正地成为小学语文意境领悟的第二课堂,让体验生活成为拓展摇篮文化载体的助推器,让孩子们真正地融入享受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
3.2.4 依托多媒体载体
多媒体教学是一门需要普及的项目,在许多学校里,老师的教学也已走向了信息化,包括教案的撰写、课件的编排以及各种作业事项程序基本都实行了网络化处理,可以说电脑已经成为帮助我们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极大地应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趣味性、新颖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以及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使学生心里愿意学、愉快学,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在乐趣里轻松学,在学里寻找乐趣。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中那种动静结合,将无声景致变为有声世界,从绚丽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中体会出深远的意境,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一般的感受诗词,体会作者的“此中有真意”。“诗情画意”这个词就恰好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情境可以和画的意境结合融为一体,尤其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或真实事物再现,让学生在直觉感官中认识到意境的深邃和优美,这样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要主动创立新颖的事物情景,使得他们更能够集中注意力,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身到学习过程中去。
3.2.5 提升思维素养情感
激励学生具有积极性的思维动态,并在教学过程把握时机中,通过多层次和多元素的拓展思维锻炼, 进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稳步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譬如在《落花生》一文中, “落”字作为关键字眼。便于学生加深对这个关键点的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时, 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户外活动采摘花生,了解花生从栽培到收获,以及加工花生的过程,更加了解花生虽小但是默默无闻,奉献自我的精神,进而进行拓展深入教育,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自己的长项,不要碌碌无为,要成为一名有用的人。
优化和提升思维能力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多角度看待问题,多方面进行思考都可以受到严格的训练,从中学会看待事情中的同中有异,异种又有同。譬如《古人谈读书》一文, 通过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进而了解古人对于读书的重视,学无止境,学生应当更加勤奋好学,虚心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技能,丰富个人智慧。再与《忆读书》这篇课文进行比较, 文章中主要是向学生讲述关于读书的问题, 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就是向学生们展示了读书学习之道,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热爱和勤奋学习。不同文章之间可进行多方面比较研究,可以从思路、中心思想、文章主要线索、文章结构、写作手法、文学语言等方面来进行比较。教师如果从中对学生启发得当,或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
结语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在心灵深处获得一种真实的幸福感。小学语文意境课堂融入摇篮文化的构建,就是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去体会融入教材文本中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人生感悟,从而体会出别样的意境。我们应当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摇篮文化,尊重并理解学生具有多变性的的人格特征,以及具有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构建不一样的语文课堂,使得语文教学起到拓展文化宽度在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在摇篮文化下构建小学语文意境课堂的过程,也是教师改变的一个过程,要求的就是超越自我,改变自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2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59.
[3]王晨.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28.
[4]章秀惠, 工永锋.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性认识[J].辽宁教育, 2006 (5) :37-40.
[5]童明辉.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M],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学报:徐特立研究,2004(2).
[6]胡晔、王晓岗.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陌生化”和“期待视野”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2004.
[7]肖波、马春明.谈接受美学对文学教育的启示[J],现代语文,2005(4).
[8]周红波.浅议接受美学对古典文学教学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5(9).
[9]李秀菊.谈在接受美学启示下的古典诗歌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26).
[10]贾海燕.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空白”与召唤结构之异同[J],宁夏社会科学,2007(11).
[11]陈荔平.阅读反思中的建构意义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初探诗歌教学新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5).
[12]李秀举.召唤结构与古典诗词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3].徐朝晖、叶红珠.基于接受美学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J],语文天地,2007(5).
[14]黄强.试论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典诗词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0(8).
[15]杨楠楠.接受美学对中学诗歌教学的影响[J],学语文,2013(02).
[16]刘燕.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7]周啸天.卓绝千古的人生咏叹曲一一说《春江花月夜》[J],成都师专学报,1990(3).
[18]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J],语文学习,2000(1).
[19]栾英良,王新平.本体象征的辉极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新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22).
[20]徐谨琪.苍凉荒谬的真理也谈《锦》[J],唐都学刊,2002(18).
[21]梁九义.宇宙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完美结合[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2).
[22]王兆生.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23]杨钦林.文本细读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锦瑟》诗分析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4]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
[27]金晓筠.幼儿园摇篮文化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9).
[28]金晓筠.摇篮文化原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15(05).
[29]蒋艳红.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J].幼儿100,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