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桥荣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师范附属小学,福建 龙岩 366300)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新背景下,教育这一行业也给广大师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而靠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来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才是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本质。本文基于部编版的教材内容,浅谈如何培养和构建小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育改革;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能力
引言:现如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限于语言沟通、字词识记、阅读与写作等知识的学习,更涉及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的习惯与品质,情感的表达与掌控,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构建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生成属于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的建构离不开字、词、短语、句子、符号等元素的学习与掌握,而从形式上也离不开言语交流与阅读理解。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上,教材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甄选的课文,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掌握字、词、短语、句子、符号的运用,并以此完成语言的建构,但却忽略了语言的运用。因为语文课堂上,课文作为教学载体更多的是呈现文字的功能,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以处理文字信息为主要形式,而事实证明,人体大脑皮层中,负责语言与文字的是不同区域。社会中许多学历不高的人口才却很好,而善于写作的人却讷于语言交流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就专门设立了课堂口语交际的单元。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为例:教材内除了各类体裁的课文,还有即兴发言、演讲、剧情表演、话题讨论等教学设计,如即兴发言需要就具体的事情发表看法,表达感情,并迅速打出腹稿;演讲要表达思想,有条不紊又富有情绪感染力,更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的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魅力。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与语言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举例说明,每一个汉字的构造与发明都体现着一个漫长的思维过程,如“田”是纵横的方格形状,“目”是眼睛的样子,“子”最早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又如“水”这个字最早出自八卦中的坎卦,符号是两边分别两个短横杠为阴爻,中间一个长横杠为阳爻,金文与篆书中将卦符变为流线型,就是最早的“水”字,后来发展到楷体、宋体字则演化成了如今的“水”。这里面蕴含着古人造字时的哲思,即水是用来滋养生命的。
此外,故事的发展逻辑,与故事人物中的思考方式也能够给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带来启迪与帮助。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有课文《曹冲称象》,介绍了曹冲运用船来称量大象的奇思妙想;四年级有课文《王戎不取道边李》,讲的是王戎儿时通过认真观察认为道边李子“必苦”;五年级则有课文《田忌赛马》,讲的是军事家孙膑帮助田忌谋划赛马赢了齐威王的故事。三则课文的主人公都是以富有智慧著称的古代人物,能够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进行思考,并且根据规律或作出正确的判断,或找出最优的办法。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也应该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与认知能力,形成自己的健全思维。这样,在阅读理解与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抓住文章的逻辑层次与思想内涵。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学生有了基本的思维过程,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探寻文学鉴赏的堂奥并尝试独立创作了。关于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切入,一是从字词的语感入手;二是从修辞手法的掌握入手;三是从古诗词鉴赏中入手。
首先,汉语的魅力在于其拥有极为丰富多彩的词汇,学生在积累字词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其语感。如“迢迢牵牛星”的迢迢就形容远,但写作“远远牵牛星”显然就失色了。关联词的逻辑性也是能够牵动学生语感培养的,如《白鹭》这篇课文中说“白鹭是一首诗”之后有一处转折,“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在这里,不管是从逻辑层次还是从主题思想看,课文重点要表达的都是“然而”后面的部分。这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强调,完成审美。
其次,是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学生都会接触到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领略到文字所表现出的美感,掌握修辞手法也是语文课程中提升素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喻是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白鹭是一首诗”就是典型的比喻句。课文《鸟的天堂》也是作者将榕树比喻成鸟类的天堂,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此外,比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修辞手法那么简单了,它还能够通过人的审美过程产生通感或者共情,如六年级文言文课文《伯牙鼓琴》中,钟子期就将俞伯牙的琴声比作“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可见“知音”的本质是两个人的审美层次达到了相同的境界。
最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集中体现在了诗词的鉴赏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代经典《尚书》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以《石灰吟》为例:作者于谦就借石灰比喻自己的志向坚定,不可动摇。还有专门描写景色的诗词,以其精简的白描将诗人所见落于纸上,字里行间却能流露出诗人特殊的心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这类风格的诗词。选择一些有着正能量,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和个体特点的诗词不仅是培养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需求,更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
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语文学科除了作为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之外,也是文化思想的载体,需要理解认同并传承发扬。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从民俗生活到政治斗争,从市井轶闻到神话传说都能够给后人带来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我国的“四大名著”正是通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承载了这些文化元素,而理解了这些文化元素,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理解也就达到了更深的层次。因此,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的教材中,专门有一单元收录了四大名著的片段,即《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让学生在学习古典名著的过程中,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宝藏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红色革命文化也是语文学科中要重点宣讲的文化。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展现了革命领导人博大的胸怀与昂扬的斗志。而在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又记叙了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同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过程,表示革命道路是曲折的,即使是领袖的儿子也不免牺牲,说明革命的成果来之不易。学习这些课文更能让学生感染到革命者的精神,并将这种拼搏奋进的精神传承下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综合素养培养,融入了越来越多思想塑造与情感传达的意义,可以说是教学的进步。
结语: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这四个部分,原本就很有层次感,需要教师悉心教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希望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优秀的能力,掌握更多的文化,发展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夏晶晶.如何有效渗透核心素养于语文教学实践中[J].文学教育(下),2020(12).
[2]杲萍英.基于学科素养培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学周刊,2021(01).
[3]王雅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