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语文开始的地方 ——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之探索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 林海燕
[导读] 古语云:“舌根生智慧!”“每日必读、读则必进、进则必思、思则必悟。

         林海燕
         海南省保亭县加茂镇中心学校
摘要:古语云:“舌根生智慧!”“每日必读、读则必进、进则必思、思则必悟。”回到朴素,回到常识,回到语文开始的地方,让孩子们运用朗读,品味语言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提升语文素养。通过口的诵读与耳的倾听,汉语和它内在的气质、精神,以焕然一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心灵。
         
         关键词:培养语感;注重范读;多读少讲;熟读成诵
         
         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开始,诵读就已成为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语文教学当中,以诵读的形式将经典的诗文词赋口传心授,通过各具特点的诵读,传递教师的感悟,启发学生的理解,这是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之路。
         朗读是诵读的基础,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开始的地方,古语云:“舌根生智慧!”“每日必读、读则必进、进则必思、思则必悟。”古往今来,许多大师、名师都是从诵读、朗读开始,一步一步积累实力。在部编本教材培训中,专家提倡“基础为先,能力为重”,朗读就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朗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能力,当我们囿于语文教育难于进步,对于不同时期提倡的新理念茫然无措时,不妨回到朴素,回到常识,回到语文开始的地方,让孩子们运用朗读,品味语言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提升语文素养。本章我着重谈谈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关于“语感”专家们有几种表述,我个人认为以下表述比较全面: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良好的语感至应具备如下四种品质:其一,敏锐的感知;其二,直觉的思维;其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四,真切的情感体验。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
         (一)注重范读
         低年级的孩子对朗读的概念并不明确,他们往往认为,朗读就是把课文读出来就可以,对于这个阶段孩子学习朗读的方法侧重于模仿,模仿老师的范读,模仿朗读音频,亦步亦趋。儿童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老师充满着崇敬和热爱,孩子不一定理解这样朗读的优点在哪里,但是可以在大量的朗读训练下培训孩子初步的语感。教师在教学朗读时,有几个句型示范到位:1、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2、对话朗读;3、读好长句(句子中间的停顿)。在朗读中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声调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句子。
         (二)多读少讲,以读带说
         “多读少讲,以读带说”正是所谓的“以读为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准确;读得主动、读得灵活;读得深入。
         一位教师在执教部编本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四个太阳》一课,“多读少讲,以读带说”教法做得很到位。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与孩子们交流曾经体验过的暴晒感觉,相机读出:“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教师进一步延伸:“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沙漠的天空,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们朗读补充“到处一片清凉”。“沙漠”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干涸、荒芜、寸草不生,“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沙漠的天空”,孩子们自然而然接上“到处一片清凉”,通过这样的朗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我认为老师在这里还可以再深入一些,让孩子说一说“你想把这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哪里?”进行说读训练: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________的天空,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还有‘你想我想’。”
         (三)联系生活,自我表达
         对于儿童而言,朗读不妨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表现情节的起伏、高潮,“正统”不如“卡通”,朗读时夸张、放大自己,慢慢地,学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特色,这种特色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慢慢洗尽铅华、回归自然。
         低年段的《语文》教材编排了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儿歌和文章,这些教材有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在朗读时,引导孩子联系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语调,突出事物的特点,读出孩子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朗读一年级上册《说话》这首儿歌:
小溪流说话,哗哗,哗哗。
小雨点说话,沙沙,沙沙。
小鸽子说话,咕咕,咕咕。
小鸭子说话,嘎嘎,嘎嘎。
小花猫说话,喵喵,喵喵。
小青蛙说话,呱呱,呱呱。
         这首儿歌的内容浅显易懂,关键是读好句子中的象声词。教学中,我与孩子讨论这些象声词要怎样读。
         师:同学们,咱们想像一下,小溪流水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哗哗、哗哗(全班齐读,声调有些重)。
         师:这是一条小溪流,水有点小,流水的声音也轻快的,我们轻快地读一读。
         生:哗哗、哗哗(用轻缓的语调读出来)。
         师:秋天来了,小雨点也来的,它们踏着轻轻的脚步来了,你听见了吗?读出来。
         生:沙沙,沙沙。

(用轻轻、慢半拍的语调读出来)
         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说话的呢?
         生:老师们,我见过鸽子,它们是“咕咕咕”地说话。
         师:你们在家里肯定都见过这些小动物,老师请4位同学演一演,这4种小动物怎么说话好吗?
         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纷纷争着表演,4位同学上台表演后,大家笑得东倒西歪,我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
         师:同学们,这4位同学表演得生动,但是我们要想一想,这些动物是小动物,它们在很小的时候说话的声调是怎样的?
         学生们立即拉回神,或轻缓或轻柔地读起来。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无需雕琢,只把生活中对事物的理解,自然地表达出来,儿歌里的情趣尽显无遗。
         二、熟读成诵,内化运用
         朗读走向诵读是必经之路,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中年段背诵优秀诗文各50篇(段),高年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增加到129篇。为什么要强调“背诵”诗文,《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说明:“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写,对学生的言语器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背诵的方法:
         (一)歌唱法
         如今有一些诗词编成歌曲,有了旋律,即便忘了歌词,也能顺着旋律找回来,所谓“定调联想”就是最好的记忆办法,形式活泼,朗朗上口,易于熟记。
         (二)渐进法
         对低年段孩子的背诵能力要由浅入深,给孩子一个梯度,渐入佳境。如练习背诵《静夜思》,可以先用填空式,让孩子背诵难读或关键字词:(      )明月光,(  )是地上(  )。(      )望明月,(      )思故乡。再进一步填句背诵: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最后整首诗背诵。
         (三)看图联想法
         编排教材的专家们,根据低年段孩子的思维特点——形象思维为主,设计图文结合的文本,教师在训练孩子们背诵时,要充分课文中的插图联想文本进行背诵,例如《四季》一课,四个小节搭配四个季节的插图,朗读时,引导孩子们在脑海中想像文字所表述的图画,在背诵时,先在脑海中回忆四个季节的图画,把画面还原成文字诵读。
         三、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朗读的兴趣
         低年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对一件事情的热情持续的时间不长,加之长期学习一项技能很容易产生情绪倦怠,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孩子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需要层次越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越足,意志也越坚定;反之,越薄弱。
         挖掘孩子们的朗读热情和学习动力,我主要运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班级朗诵比赛
         这个活动比较容易组织,早读课、活动课就可以举行,比赛的形式有独诵,组合诵,小组诵等等,比赛的内容也有分类,比背诵能力强(在规定的时间里熟背诗文),比诵读有感情、比诵读节奏好、比合作读配合好等等。低年段的孩子对竞赛活动充满热情,在竞赛中获胜的孩子体验到荣耀与快乐,没有获胜的孩子则激起了斗志,为之努力。
         (二)朗读的目标——校园小主持人
         低年段孩子对学习目标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为此我把朗读的目标转化为生动榜样形像——校园小主持人,这些榜样对于塑造学生的学习品质更直接,更能触动学生心灵,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家长会朗诵表演
         有一次给二年级的学生开家长会,我们安排了小组朗诵表演,把全班学生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合作朗诵诗文,表演时孩子热情高涨,家长们反应热烈,无论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台上表演,家长们都给孩子热烈地鼓掌。家长会后,孩子们的朗读积极性也得到延续,由此可看出,孩子们在家长会上的表演是一个强心剂,不同于孩子在家给家长诵读的境况,在一个“大”舞台上,孩子们兴奋的情趣,使得诵读更加精彩,得到家长们的称赞和掌声,又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孩子们对所学技能有了质理解,从而激励不断学习。
         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播出之后,掀起了国人朗读的热情,许多城市设置了“朗读亭”每个人都可以走入其中,朗读自己喜爱的篇章进行录制,“朗读亭”外排起了长队,有的读者为了录制三分钟的视频,甚至在亭外耐心等待九个小时。我想《朗读者》之所以受热捧,是因为人们通过口的诵读与耳的倾听,汉语和它内在的气质、精神,以焕然一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心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朗读能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美的感受,描写山坡上开满了鲜花的文字,不是牛羊的饲料,要用琅琅书声,演绎那些优美的句子,让我们看到美丽的画面,闻到鲜花的味道。
         
参考文献:
[1]《跟窦桂梅学朗读》,窦桂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2]《自然的语文》,白纯舵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3]《朗读者》,编者董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