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优化学生的阅读习惯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熊远翠
[导读] 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尤其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熊远翠
        桂林市叠彩区桂林拔萃环球书院
        
        摘要: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尤其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这仅限于让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当阅读变成一件被动的,甚至被强迫着进行的事情,这便不再是一个好事。而教师想要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引导下手。每一本文章能够被出版,就一定有它的精彩之处,而这些精彩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在书中的高潮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些有趣的情节,以此来引导学生自发的阅读整本书。学生喜欢一件事情,在做的时候,理解更加轻松,兴趣也更加浓郁,最重要的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知识理解越来越多,文化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分段阅读;重点理解;阅读兴趣;知识积累
        习惯这种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且这是学生的事情,任何人能够起到的帮助都是有限的,甚至对于还不太明白事理的小学生来说,强迫他们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仅不会帮助他们养成习惯,甚至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抗拒情绪,这无论是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教师不可以强迫学生,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话,不仅避免了上述情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且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阅读,长时间的积累中,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一、分段阅读,减轻学生压力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遇到困难的事情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会自然而然的想要拒绝。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分段,讲完一段,给学生适当的放松,防止学生在枯燥的讲解中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学生在一种放松的情绪中进行学习,能够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制力。就像是一个小时六十分钟的时间,其中有近五分之一的时间在进行学习,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放松还要被教师占用,学生怎么可能没有情绪。而采用分段阅读,这种情况就能得到一个避免,减轻学生压力。
        例如,我在讲解《去年的树》这一课程的时候,我就会将这一篇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鸟经常来找树聊天,树也非常喜欢小鸟的存在,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树和鸟约定好明年见。第二部分则是鸟回来之后,却发现树没在这里,并且跟循着人的指导,来到工厂。而第三部分则是鸟找到已经被做成火柴的树,并且像以前那样,给他唱歌。一整篇课文学生在进行理解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理解不全面的情况,但我已经将这篇课文分段,我就可以针对每一段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鸟离开之后,树也离开了?”,学生肯定也会因为这个问题而被吸引,进而急切的想要找到答案。而我也可以趁机开启我的第二部分讲解,如此一段一段的进行阅读,学生更加轻松,我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放松。
        二、找出重点,专项理解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重点,即便是只有一段话,也有自己想要表述的意思。而在时间并不是怎么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程中的重点找出来,进行一个重点理解。只是,教师需要注意一点,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甚至很少,文字都是刚接触没多久,怎么可能对文章有一个充足的了解,所以,在学生没办法找到重点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着学生去进行思考,当学生养成一个习惯之后,在需要找出重点或者中心思想的时候,会变得极其轻松,这相当于变相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敏感程度,当学生下次看到同类型的文章时,可以一针见血的找到重点,甚至一眼便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例如,我在讲解《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是一篇小说,其中心思想往往藏得比较深,这种情况下,学生想要理解便更加困难,当然,花费大量的时间是一个选择,但我和学生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耗在这一篇文章上,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尝试着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讲解之前,我让学生进行一个预习,让其对这一篇课文有一个浅显的认知。

而我也会趁着这个时间,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了,还能如此冷静?”,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但其中却包含着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非常重要。学生可能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并不意外,反而会引导着学生进行想象,“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发生危险的话,你会怎么办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着,但只要让学生明白不抛弃不放弃,遇事冷静的精神,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件需要思考的事情,在喜欢阅读的人心中这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而在不喜欢阅读的人心中,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比阅读更快乐的事情,干什么不行,非得读书?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教师必须杜绝学生出现这种想法,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任何文章的出现都是经过作者没日没夜的琢磨的,不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还要让文章看起来不那么枯燥。但学生没办法理解,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将自己对这一文章的看法说出来,并且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加深理解,让学生发现文章的魅力。
        例如,我在讲解《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程的时候,就会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可能没有看到过最原始的老屋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找到一个做一个模拟动画,形式只是一个看起来摇摇欲坠的老屋子,在其周围设置下雨和刮风的按钮。在讲解之前,我会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看看一栋老房子,有没有害怕的感觉?”,学生看到这种肯定会有种危机感,但我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栋房子无论如何都不会倒塌的。学生对我的话肯定不会相信,毕竟这种房子看起老摇摇欲坠的,稍微大一点的风就有可能将其刮倒。当学生对我表示质疑的时候,我就会都让学生来到课堂上,亲自进行实验,看看这栋老房子是不是一碰就倒。而学生的认知并不是很充足,我也在模拟动画中设置里刮风和下雨的特效,只要学生明白,这栋老房子真的不会倒,我之后的讲解就会轻松很多。
        四、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就像俗语中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就单论写作这一件事情,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在写作的时候肯定会遇到问题,手中拿着笔,但却不知道从何开始,开始了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说,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引入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学生对于这些东西的兴趣往往是很充足的,因为不常见。而这些课外知识不要全部告诉学生,可以吊着学生的胃口,在下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书本的名字,让其在课下自发的寻找并进行阅读,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能加深理解。
        例如,我在讲解《搭船的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我会将重点放到学生的知识积累上,在讲解开始的时候,我会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真的有会搭船的鸟吗?”,虽然有一定的幻想主义,但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会有的。而这种情况下,我不需要反驳学生,而应该选择一种支持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找到相关的视频或者动画,让学生认为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而我只要告诉学生,“既然鸟儿真的会搭船,那大家知道鸟儿是怎么搭船的吗?”,学生已经被我吸引了兴趣,自然想知道,这个时候我会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我接下来要讲的文章中。学生更加认真,听讲了就能将知识记在脑中,不断增加知识积累。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但这不是一个可以强求的事情,教师可以引导,但绝对不能揠苗助长,一旦事情让学生感觉到了压迫,绝对会起到一个反方向的作用。就像前面说的,习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学生并不知道这个道理,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点,在上课的时候,盯着学生,在学生出现一些坏习惯的时候,及时的帮助其纠正。同时,在帮助学生进行纠正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状态,防止出现意外。
        参考文献:
        [1]周玉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7.
        [2]姚洁. 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