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玮
嘉兴桐乡市濮院镇翔云小学,浙江省 嘉兴市 314502)
[摘要]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教育方式单一,教师不知如何教;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存在距离,学生不知如何学。在此现状下,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使法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教师可从“课前引导生活化;课中教学生活化;课后延伸生活化;法治氛围生活化”这几方面着手,拉近法治教育与学生的距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 新教材 生活化
自2019年秋季起,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推行,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的改变,是对法治教育重要地位的凸显,同时也强化了学校在法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新的教材,新的理念和新的教法,这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全新的摸索与体验。如何深入挖掘新教材,使法治教育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使法治精神植根于学生内心,是我们需要实践和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法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教育方式单一,教师不知如何教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对于法治教育的开展甚少,课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法治教育多由其他学科老师兼课完成,由此导致的现状是法治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法治课堂也多以讲授法为主,偏重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款的讲授。教师呈现案例,分析案例,再进行相关法治规范的解读,即使有互动也较为局限,大多以讨论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较为枯燥,使得法治教育仍然理论化、专业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法律知识,缺乏生活体验和运用法律的机会。
(二)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存在距离,学生不知如何学
说到法律和法治往往让人心生敬畏。法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也比较抽象。面对相对枯燥的内容,会让很多小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当下的生活联系不大,自己很少有机会能运用到法律,或者对法治教育的认知停留在背法律条款上。由此,他们对法治内容的学习缺乏兴趣,或表现出畏难情绪。
二、法治教育生活化的方法探索
(一)课前引导生活化,创设法治情境
为顺利开展法治教育,课前引导十分重要。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同时他们的生活经历较为单一,对法治法律概念接触较少,认知不足,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前引导,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立足点,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课程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一上《上学路上》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提前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上学之路,交通方式是什么,路线怎样,路上发现了哪些不文明、不安全的现象。上学路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通过提前观察上学之路,能够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出生活化的铺垫,让学生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
又如在教学二上《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时,教师可提前让学生用照片、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国庆假期,同时将这些片段在课前进行分享,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之后再带领学生认识国旗、国徽等内容会较为顺利。
(二)课中教学生活化,培育法治观念
在法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依然要紧扣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始终以儿童生活为基准,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参与热情。
1.分享会
分享自身生活体验和经历,能够拉近法治教育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法,消除他们对法治教育的陌生感,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例如在教学二上《我们不乱扔》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享其在生活中见过的破坏环境的现象,并说说当时自己的感受,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这种贴近生活的分享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话题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2.体验馆
情景模拟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不少学生由于生活经历较为单一,容易对法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距离感,教师应找准生活素材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搭建一些法治情境,邀请学生参与体验,。例如在教学三上《安全记心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就遵守交通法规这一主题设置活动,布置马路、红绿灯场景,邀请学生担任交警,行人,车辆等角色。该体验活动可就两方面展开,第一方面出示不同的交通标志,让“行人”、“车辆”表演该如何按照标志前行。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如果不按交通规则出现,会出现哪些状况。在这之后教师再渗透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有关内容会达到较好效果。
3.小剧场
爱看动画和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他们也充满表现的欲望,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排演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景剧,在学生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法治精神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二上《班级生活有规则》时,如果一开始就切入正题让学生思考班级规则,则无法很好让他们明白规则的意义所在。教师可让学生排演情景剧:《如果班级没有规则》。观看情景剧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同时也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道理。
4.辩论会
在课堂上引入辩论的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再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思考,表达观点,既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使课堂处于高效的教学之下。在开展辩论会前,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辩论主题,积极搜寻资料,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自己的辩论依据。例如在教学四上《正确认识广告》一课时,教师可设置辩题:我们是否应该杜绝观看广告。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广告的存在有它的利弊,需要辩证看待,并提高自身的识别意识。
5.文学角
儿歌、童谣、绘本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这些文学形式往往表达生动,浅显易懂,在节奏上也朗朗上口使人容易记忆。教师可选择合适的材料增强课堂趣味,同时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加深理解。对于儿歌、童谣和绘本的利用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配合课堂知识点进行,如童谣《上学歌》、《交通信号歌》等;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进行二次创作,续编童谣,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文字中。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参与法治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治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之中,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法治精神需要在课后的反复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升华。教师应提供学生课后参与法治实践的途径,构建开放式、生活化的课堂,加深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可采取的策略有:
1.用法实践:利用法治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这无疑是对课本知识的最好检验。因此,课外实践是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课外实践搭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教师可设置一些相关的法治任务,也可鼓励学生重新回忆遇到过的困境,尝试寻找解决途径。例如在教学六上《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这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回忆最近自己是否有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比如买到了假冒伪劣的文具,比如碰到虚假广告宣传等等,鼓励学生通过相应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2.场馆参观:参观一些具有教育、警示意义的法治教育基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这类场馆能够以精心的布置,大量详实而精美的图文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加深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五上《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一课后,教师若能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禁毒展览馆参观学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毒品的相关知识及危害,自觉远离毒品,抵制毒品。
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也是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重要方式,通过有意识地对某种法治现象进行考察、了解和分析,来加深对该种法治现象的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积极意义。教师可在课后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与相关人员进行交谈等方式,加深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结。例如在教学四上《网络新世界》一课后,可以让孩子调查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是否也遭遇过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弊端,比如网络骗局,个人信息造泄露等情况。之后让学生对这些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法治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4.绘本拓展:在不少的童书和绘本中同样渗透着法治和规则精神。这一类的童书往往以活泼的画风,有趣的故事传递着安全、规则、法治等意识,让学生阅读这类童书,能够达到“有心而无痕”的教育效果。其中比较适合低年级的绘本有《不要随便摸我系列》、《好习惯坏习惯》、《规则是用来遵守的》等。中高段学生则可以推荐他们阅读《正义岛》、,《开心漫漫看》等。以《正义岛》为例,这是一套专门写给孩子的法治绘本,画风活泼有情怀、有温度地渗透法治规则,涉及的内容包括公平、财产、秩序、创新、证据、隐私等内容,是对课内知识的有益补充。
(四)法治氛围生活化,联动法治力量
法治教育若要取得最大的教育实效,还需打造法治教育大环境,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片面的,需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
1.学校家庭联动:
在以往,家庭在法治教育的进程中缺位较为明显,家长更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由此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行为的偏差。该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家长参与到法治教育的课后实践中,并一起完成课后的延伸作业。如陪同孩子进行调查,阅读相关书籍,讨论某些法治现象等。(2)邀请家长进课堂。邀请从事交警、律师等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为学生讲解法治知识。家长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是极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的。
2.学校社会携手
社会即课堂,法治教育的生活化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学校可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第二课堂,丰富法治教育的形式。例如,邀请民警进校园,聆听法制知识讲座;走进法庭旁观席,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威严;走进消防支队,观看消防演习,了解消防知识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积极运用以上策略能够使得法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搜集贴近生活的实例和资料,挖掘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这样法治教育才能够切实地走进学生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