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萍
浙江省绍兴市培新小学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自读导学就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做好预习的前期工作,将预习中的经典问题带进课堂,发挥课堂的真学实导,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自主 学习 教学 导学
历年来,语文教改思潮纷起,杂花满眼,让人目眩。语文教改无论怎么改目的都是忠贞不渝,无非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以外,我认为课堂的真学实导也是关键。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一、在预习中打开学生思维,活跃问题
《自主学习》一书中这样描述: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虽然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这样的能力,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向着这个方向发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里的“学”不仅指课堂上的学习,也指课前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践行“以学定教”,无可厚非的是,我们必须要把一部分学习前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消化知识,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来听课。
自主学习单可以给学生的预习指明方向,节约课堂时间,把课前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掉,为课堂突破重点难点打下基础。而教师也可以在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备课。以此,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从孩子的眼光来理解教材,尊重孩子学习的起点,遵循孩子学习的规律。反复研读,固然能准确把握文本内容,深入解读出作者表达的精妙。但如此解读之后的理解,高于老师自己通常阅读的理解,更远远高于孩子的认识。那么我们就该让孩子围绕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问题进行学习,把更多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孩子。说说容易,但操作起来确实要下番功夫。
二、在师导中发散课题质疑,凝固结晶
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协商筛选出共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所选问题最好是既能反映学生学习的难点,又能突出教材的重点,还能体现教科书编者的意图。
如教学二下《画风》时,我首先以自然现象为主题给学生猜谜,引出课题“画风”,学生读了课题后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们滔滔不绝:是谁在画风?他们为什么要画风而不是画别的呢?风是怎么画出来的?换作之前我总会不假思索地过渡:那我们就打开课本去文中找找答案。然后顺着我的设想进行教学,不会过多考虑课始时学生的质疑,有时甚至是听而不进,置之一边,也就是说,我的读题质疑其实就是走过场,只为我的课堂而发问。而今在教研员陈老师的指导下我深刻地感受到既然问了就要问得有意义,有价值,真正为己所用,将质疑发挥之极。于是课前我会思考,面对我的提问,学生都会有哪些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时,我该如何将这些问题归类:哪些问题时当场就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等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问题?于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我首先进行归类,然后筛选。在课堂中,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就恰巧是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于是面对学生的质疑后我总结如下:问得多好呀!学习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这节课,咱们就围绕刚刚大家提出的问题来学习,现在,请大家赶紧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基本上学生通过自学探究都能解决,简单、根本、开放,对于孩子来说既有挑战性,难度又不高,那么既能起到较好的导读效果,孩子学习的信心又蓬勃向上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三、在师导中掀起讨论的巨浪,让问题得以涣然冰释
日复一日雷同式的讨论,犹如在浪尖上行走,没有文字刻画的痕迹,便是浪涛翻滚而过,止于无声无息中。
那么我们如何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彻底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做好这个引导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将讨论掀起层层巨浪,让问题得以涣然冰释呢?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不同式的讨论。
1.辩论式的讨论,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将问题理解到底
有些课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画卷,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社会的过程。而辩论可以有效地推进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争辩的主要武器是言语。争辩双方都要精神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边透彻地理解对方意思,一边及时组织自己的言辞,务求清晰深刻而富有说服力。这样的现场争辩无疑是最好的语言训练。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争辩形式开展研讨活动。针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分别设计了三个论题:
A.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
B.渑池会上,秦国和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
C.廉颇有没有罪?
这三个问题极富弹性,正反两方都可以列出一些依据。这样把辩论引入课堂,学生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情感、思维、语言也都得到了提高,不是一举多得吗?
2.理解性的讨论,让学生在涵泳文字中将问题理解到底
阅读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受知识储备和阅历的限制,独自理解有困难,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基于理解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更多的是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要提醒学生不要轻易被“同化”,因为这样的讨论不在于学生学多少,而是思考了多少。?
例如:执教《清平乐 村居》时,采用“朗读代讲,讨论促思”的思路,指导学生品味“醉”字,展开小组讨论——
师: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细品味。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词值得细细地品一品?
生:我说是“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呢?谁醉?为什么醉?
生答
师追问: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和同桌互相讨论讨论,分角色练习表演。
生:老头子,你看看我们的儿子多勤劳呀,你看老二的手艺多好啊!今天编织的鸡笼一定会卖个好价钱。
生:老伴啊,这辈子我们总算没有白活,你看我们这儿的环境多么优美,空气多么清新,三个儿子又是那么听话,那么孝顺!我啊,知足咯!
生:你看你我们的小儿子,多么可爱啊,他正在溪边剥莲蓬吃呢!
生:是呀,老大学了种田,老二学了手艺,你看老三让他学点什么呢?
生:我看还是让 读书吧,说不定将来做个一官半职,我们还可以到城里去享享清福呢!
讨论交流中,学生沉潜到文字里反复涵泳,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欣赏,彼此相互启发补充,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从而把握了作品的情与味。
这样在老师的简单牵引中学生便自然地从文中抓住要点,在讨论中,一句句极富见地的个性化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能。这样议论纷呈的交流,效果远胜于教师的一言堂。同时又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这般如此以往,讨论的无形痕迹,在以后的活动中就是在学生心田积蓄“雨”的滋润,这积蓄的无形痕迹,在以后的旅途中,相信一定会随时如花般绽放,灿烂一生。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2]《小学语文教师》2014.01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