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年
福建省永春蓬壶中学 362609
人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观察,人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思维打下基础,进而掌握规律性的知识。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和发展必备的知力特征,教育,科研,生产劳动都离不开观察。以下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怎样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观察谈几点看法
一、观察目的要明确
观察本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如果让中学生在不明确感知任务的性况下去观察,他们只能是走马观花,毫无所得。在引导学生观察前,要让他们明确目的任务,让他们有了充分的准备,熟悉感知对象的有关材料,知觉的对象就会比较完整、清晰,学生才有可能仔细、真实、准确地观察。例如,在让学生观察花的结构时,他们往往只注意美丽的花瓣,而忽略了其他的东西。因而老师应事先要求学生不仅要仔细观察花的所有组成部分,而且要着重观察雄蕊和雌蕊,并认识雄蕊和雌蕊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二、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人类探究某事物及参与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介绍自然常识中的奇异现象,做有趣的实验。如介绍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爱采集植物标本,亲自长期去外地进行考察,在深入实地考察中,堤出了物种起源学说,成为了进化论的创始人,以此来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热情。另外还要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属性、新的境界,这样,让学生的观察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组织学观察异叶南洋杉时,教师应边提问题,边指导学生观察,异叶南洋杉的叶有什么特点?一年四季叶的颜色有没有变化?让学生把思维和观察结合起来,这样学就会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
1、观察要有次序性。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有顺序,对于复杂的观察,还要制定出观察计划。比较合理的观察顺序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就是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部分,对这些部分细致地观察,从而对整体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属性。
2、观察要深入。只有周密、细致、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
深入地观察,往往以正确的思维作指导,反复感知,深入思考。例如在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时,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个部分:种皮和胚,整个胚的形状怎样,它很象什么,胚的各个部分有什么样特点,哪个部分最大,子叶与胚的哪个部位相连等等。又如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区分不同的血管,各种血管的分布状况以及各种血管内的血流情况。
3、观察时要有比较。比较就是在观察时区分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材料分析比较,学生就易于鉴别。例如,在学习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时,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类植物的叶脉有什么不同、两类植物的根系各有什么特点,并让学仔细观察对比两类植物的种子结构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观察的现象。
4、要写好观察记录。做好观察记录,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四、观察时,各种感觉器官要协同活动
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有色彩、声音、气味、冷热、软硬等,这就需要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去分析、鉴别。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通过各种器官协同活动诊断病情,对物体的感知要看产颜色、形状、触摸它的软硬冷热,还要闻它的气味,才能获得完整的感知效果有关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时,如果只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如果只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一般只能记住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如果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可以记住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因而,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要协同活动对事物进行观察,比如在观察蚯蚓时,除了用视觉仔细观察,还要用手指去触摸,通过触觉的协助来对蚯蚓进行了解感知,这样可以减少对观察对象的了解产生误差。
五、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
人的知觉形象一般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形象化的语言对学生迅速而完整地感知对象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语言形象化的表达,可以使人在观察过程中,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并把观察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更好地理解观察对象。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词的作用,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启发学生讨论,要求学生用文字记载所观察的结果,巩固自己的观察所得,从而使自己的观察力得到发展。
总之,观察能使人聪明。观察不仅是发展知力的基础,而且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观察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认识生活,了解社会,观察可以使学生的心灵、行为更加美丽和高尚,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