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淮安市金湖吴运铎实验学校211600
初一年级是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起始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纪律观念,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能否朝好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整个中学阶段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初一年级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年级。怎样才能抓好这个关键年级,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不少初中生活泼好动,尤其表现在好动上,自习课上,无论你怎么强调,他们总是管不住自己,总有说不完的闲话,动辄就会发生武力冲突,作为班主任,我的原则是耐心教育,绝不动手,但不用三天又重蹈覆辙、故伎重演。作为班主任整天周旋在一群孩子当中,而且要像法官一样断许多大大小小的“案件”,真有点焦头烂额的感觉。这时,我深刻地反思:用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去对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可能无济于事了。因为他们生在阳光下,长在幸福里,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精彩纷呈的外界环境,使他们无法沉下来冷静的去思考,独生子女的特殊性更增添了他们处理问题的简单化。他们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要改变以前的传统说教,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长此以往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产生显著的效果。渐渐地孩子们和我亲近了许多。有时遇到矛盾私下里解决不了再也不简单粗暴了,甚至还主动找班主任沟通,从而避免了因双方的愤怒而导致的难堪、窘迫、尴尬,甚至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不要总是唠叨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唠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虽然有人说唠叨是女性心理保健的良药,但对教育来讲,唠叨是无效药,甚至是反胃药。中国有句俗话:“话说三遍狗都嫌。”
唠叨者喋喋不休的数落,没完没了的重复,不厌其烦的历数过去,主观臆断的推及将来,会激起他人厌烦、对抗甚至仇恨的情绪,或违心屈从,或刻意逃避,或正面冲突,与唠叨者的主观愿望大相径庭。唠叨几乎是教育者尤其是女性教育者的通病(起码就孩子的感受而言是这样的)。令人担忧的是,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教师反而以“苦口婆心”“诲人不倦”而自居。
有这么一件事值得一提:
有一天,我和英语老师闲聊我们班的孩子,英语老师曾问孩子们怕不怕班主任,孩子们支支吾吾说不怕,我听了正得意,心想孩子们和我关系不错吗!结果英语老师接着道出了孩子们说我有点唠叨的事。我听了当时真的很难过,平时的心血却换来如此的评价,但细想想这又怎么能责怪学生呢?就拿我们学校每周印发的班会内容来说,无外乎是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注意培养学生言行文明,严禁留长发、戴项链、耳环、穿奇装异服,严禁出口成脏、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爱护公物、保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等等等等。
其实,上述的这些内容,我自己都觉得老生常谈,没有新意翻来覆去总是那几句话。作为班主任不说又不行,于是就有了如此的评价。有人曾问一位老班主任:“您干吗老跟孩子唠叨啊?”老师满有理的说:“我不跟他们唠叨成吗?”认为对孩子多说几点,孩子就记住了,其实正相反。
教心学称:当载有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但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某种抑制,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再唠叨下去,你的话只能变成无关痛痒的废话,有时甚至会造成逆反心理,成为一种“精神噪音”。
我想:“既然唠叨不起作用,我干吗还费那么多口舌?”还是长话短说吧!所以,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是教学还是和学生谈心,都牢记不能唠叨。当自己的话闸打开要一逞“口舌之快”时,我就用西方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来警醒自己,那就是:“同样一句话对学生说三遍,便是对学生人格的侵犯”。
三、时时处处皆教育
思想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的思想教育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思想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请看下面的一个小案例:
本学期初,我发现我们班的讲台上,除了粉笔盒、黑板擦等用具外,多了一瓶小野花。它放在讲台的显眼位置上,五颜六色的格外耀眼。每当走进教室,那瓶不起眼的小野花,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我还发现,小花每天都很鲜艳,似乎是有人在精心护养,不断更新。更让我吃惊的是教室黑板,本学期来每天也都擦得干干净净,黑板槽里没有一丝粉笔屑;讲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块抹布,透明的粉笔盒里井然有序地码放着一根根粉笔。这些都让站在讲台上的我心情倍感舒畅。“学生长大了,就是懂事。”我心中不禁感叹。随后几天,我利用放学时间进行观察,原来是个女孩在默默地打理着一切。
谁知一个星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连续两天,讲台上的小野花失去了往日的明艳,黑板上也出现了“花”痕,黑板槽里满是粉笔屑,抹布被揉成一团扔在一边,水盆里的清水也变成了浑水。后来知道,女孩和姐姐相依为命。前天,女孩的姐姐除了车祸,她在医院照顾姐姐,没来上学。所以教室里出现了无人打理的现象。我期待着有人能主动“接班”,但耐心等待了两天仍未见动静,最后终于忍不住,利用早自习在班里问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前几天咱们班的讲台上多了一瓶小野花,黑板也擦得特别干净?上课时黑板上的字看着特别的清楚?可这两天情况就不如以前了,是吗?”学生们点头表示认可。“你们知道是谁每天为我们采摘小野花,为我们创设优雅的环境,又是谁每天放学后在默默地洗抹布、换水、擦粉笔槽吗?”大家相互对视,都摇了摇头。半天才有人说:“可能是我们班的陈星宇,那天放学后我回来取东西时看见她在擦讲台。”“那这两天好像有事回家了,黑板就不能像往常一样干净吗?小野花就不能如以前鲜艳了吗?大家习惯了舒适、优雅的环境,洁净的 黑板,难道也习惯了总是别人为你服务吗?难道我们不是集体的一员吗?”随后,班级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班级是大家的,每位成员都要热爱它。从此以后,班级里出现了更多的“陈星宇”,班级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个人也在不断走向成熟。
通过上述案例,我发现:思想教育时时处处都有,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及时实施教育,将会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效果。
徐特立先生曾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最具“权威”,“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一言一行都回给他们的影响,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因此,每一个教师要为人师表,在工作、学习、品德、思想修养、仪表衣着、待人接物等方面每时每刻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得到活生生的榜样。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思想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作为班主任,必须富有爱心,“爱心”象阳光。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做播撒阳光的太阳。